北运河,古称白河、潞河、御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北段,其上游为温榆河,源于军都山南麓,至通州与通惠河相汇合后始称北运河,然后流经河北省香河县、天津市武清区,在天津市大红桥汇入海河,全长186公里,流域面积5300平方公里。北运河上段属北京市管辖,苇沟至通州,长24公里,通州以下,经榆林庄村东、杨家洼村南、桥上村南、进入河北省香河县境。东南行到鲁家务村东,纳牛牧屯引河,经宋家止务村西、孙家务村东、王家摆村东、甘露寺村东、红庙村西、过土门楼节制闸,南行吴打庄村西,到东双街村西出界,进入天津市武清区。香河界内全长23.81公里。流经香河县安平、淑阳、钳屯、五百户四个乡镇。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为减轻水患,开凿了青龙湾减河。乾隆三十七年在北运河与青龙湾减河交汇处建造石闸一座,并赐名“金门闸”,有乾隆亲笔题诗一首。金门闸的主要作用是在汛期调节北运河洪水的下泄流量,使北运河的洪水沿青龙湾减河下泄,以保证北运河河道的行洪安全;在非汛期期间,闭闸蓄水,保证运河水位,满足通航需要,或向下游供水。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改建,整治滚水坝,添置泄水闸,闸40孔,孔宽8米。金门闸于1974年废,同年重建一闸,名为土门楼泄洪闸。清代金门闸现存南、北两处闸台。2012年,为配合国家文物局京杭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进遗产保护,国家文物局拨款300万元对红庙金门闸开展了修缮保护工程。

历史上,香河的发展、演变,与京杭大运河息息相关,反映着运河文化的世世繁荣与代代传承。香河境内的运河属北运河,是南粮北调的重要漕运通道、帝都运粮的必经之路,是京杭大运河的咽喉,所以香河在古代也被称为“首都之门户,漕运之咽喉”。


经过岁月的洗礼,如今香河因北运河存留下来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如大名鼎鼎的金闸门遗址;定光佛遗物和“弹唱坡”遗址均与萧太后有关;王指挥庄宝庆寺遗址、曹家水务所遗址等是运河沿线风俗的实物遗存。这些散落的历史遗存,无声地诉说着香河曾经的辉煌。

香河在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香河积极将文化融入整个社会领域,努力挖掘香河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提升香河旅游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进而把香河建设成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助力香河全域旅游建设实现跨越式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