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类编

中国孔子文化传播促进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俊,年轻时便在江苏省苏北各地随新四军打游击,晚年,他放弃了离休金等国家给予的各项福利待遇,走上了宣传儒学和孔子文化的艰难之路。


李成俊先生心忧天下,十几年前便以两千余万元的巨额投资,经十数载风吹日晒,跋涉千万里,精心摄制了全球首部大型文献纪实片《文化巨人孔子》,让孔子思想、儒学文化传播于世界各地。


多年前,李成俊为促进孔子儒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有缘与靓涌轩牵手。多次来靓涌轩研讨儒商之路,靓涌轩成为孔促会的活动基地,并出资出版了孔促会副会长、曲阜师院教授骆承烈先生《经亦求精——与时俱进学国学》一书,引起巨大反响。

靓涌轩这座飞来之峰之所以这样葱茏茂密,润泽华滋。他的“玉”是什么?他的“珠”又是什么?就是文化。国学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靓涌轩一开始就要立志做好儒商,要搞企业文化。所谓“儒商”即为“儒”与"商"的结合体,既有儒者的道德和才智,又有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是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靓涌轩以儒商为标榜、以国学为底蕴,在产品创造中,始终致力于以产品推广国学文化,传播国学经典。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 

发展中,靓涌轩在秉持着儒者的道德、才智的同时,也获得了商人的财富与成功,成为儒者的楷模,商界的精英。​


产品中,靓涌轩结合国学文化的典范,创造出大红酸枝材质的大型浮雕立柜,内容分别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历史故事,故事线索清晰,场面宏大复杂,细节逼真完善,手工刻制,刀法圆熟。


文化中,靓涌轩多年来以资相助当代著名的国学大师、文学家、教育家,张中行先生。组织安排学会工作,支持学习交流活动。着力打造挖掘张中行文化,与全国的学术界、教育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往来交流研讨。2013年靓涌轩在公司本部为学会建设活动基地。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刘征先生亲笔题写了“张中行国学会靓涌轩活动基地”的匾额。

张中行,原名张璇,学名张璿,字仲衡,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1909年(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月7日(阴历十二月十六日),生于香河一农家,有一兄一妹。


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三人又与邓广铭合称“未名四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中行先生一生低调澹泊、无欲无求,曾常年寓居于燕园女儿家。先生一生清贫,86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几乎别无他物。老人为自己的住所起了个雅号叫“都市柴门”。他的书房里书卷气袭人,桌上摊着文房四宝和片片稿纸,书橱内列着古玩,以石头居多。

张老谦称书房像“仓库”。而于治学方面,他则一丝不苟,晚年仍拍案而起,痛批台湾某“国学大师”南怀瑾,可谓“后五四时代”学者风范的真实写照。追忆张先生,有人感叹:“他有着古代文人的风范”,更有后辈赞道:“老头有骨气”。

许怡:先生涉猎广泛,博闻强记,遍及文史、古典、佛学、哲学诸多领域,人称“杂家”。自觉较专者为语文、中国古典和人生哲学。终生为文,以“忠于写作,不宜写者不写,写则以真面目对人”为信条。​

为弘扬本地国学大家,靓涌轩在敬佩张中行先生精神的同时,在总部“汇文金街”倾力打造《张中行纪念馆》,收录其诸多作品与纪念物。其女儿,多次到纪念馆进行参观指导,并赠与诸多先生生前物品。

多年来,靓涌轩不断完善自身产品与国学文化的结合,同时,更发掘众多本地非遗文化,在弘扬国学文化的基础上,带动非遗文化,向世界传播。

以烙铁为笔,以葫芦、木板等物为纸,进行书画创作。其传统的特色工艺,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风范。


创作主要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将图画、文字的勾、乐、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融汇其中,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既能保持传统艺术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作品层次鲜明、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京绣又称宫廷绣,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刺绣工艺,以北京为中心的刺绣产品总成。


明清时期开始大为兴盛,多用于宫廷装饰、服饰,用料讲究、技术精湛、格调风雅,民间高档的宫绣大都与皇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河艺术创造力的结晶。


京绣中以针工中的“平金打籽”绣为最,这种技法,是以纯金线刺绣成图,更有甚者结金籽于图案之上,精致而华贵,为“燕京八绝”之一。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明清皇宫中高贵的装饰艺术品,也是中国的著名特种工艺品之一。珐琅制作工艺到清中后期才从宫廷逐步传入民间。清末民初,香河人安厚斋(安迪生)发明的“宝华蓝”工艺就已驰名中外,曾获中华民国农商部、国货展销会优奖,更在建国后荣获多项国际大奖。
香河的古建筑模型制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代表性传承人为谢长青。谢家世代从事建筑和油漆彩绘,在香河、大厂、三河、宝坻、武清一带久负盛名,过去县城里的不少牌楼都由谢家人主持修建。古建筑模型制作要求与实物建筑一模一样,无论从外观还是内部结构上都是按照比例缩小的实物建筑。制作模型时,榫卯的规格、各个构件的放线必须要准,这样才能保证制作出的结构严丝合缝,斗拱的数量也要完全一致。模型制作工具主要有锯、刨子、扁铲、搜弓子、尺子、钻等,制作程序主要包括画图、下料、刮料、截段、打眼、开嘴、精活、组装、雕刻、彩绘等。古建模型一般不上油漆,更不能补腻子,这对工艺提出了严苛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