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月·致知——王顺华中国画指墨作品学术研讨会纪实
来源: | 作者:靓涌轩 | 发布时间: 2021-10-19 | 1020 次浏览 | 分享到:

指月·致知——王顺华中国画指墨作品学术研讨会纪实

研讨会现场


2021年9月23日,“指月·致知——王顺华中国画指墨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一耕美术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展出王顺华先生近年水墨、指墨作品、书法手札百余件,全面展示了他的中国画学术和艺术心路历程。展览开幕式由一耕美术馆执行馆长、本次展览策展人邢之主持。


研讨会现场

展览开幕式后举办了“王顺华中国画指墨作品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总策划、国家画院研究员王鲁湘先生担任本次展览学术研讨会主持。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刘曦林先生,著名美术评论家、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先生,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程大利先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研究员、著名画家汤立先生,荣宝斋画院教授、《中国书画人才》杂志副总编、主编 、本次展览总策划张培武先生,一耕美术馆馆长陈一耕先生,著名画家余昌宇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导师彭国昌先生,宋庄国画院执行院长靳文艺先生,中国画学会理事丶渤海画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大连画院院委周士钢先生 ,北京圣融美术院山水导师、著名山水画家孙本见先生,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画院导师艾国先生,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山水画导师方辉先生,佛学博士 、画家周晶先生等嘉宾一一发言研讨,诸位嘉宾围绕王顺华先生的中国画艺术个案,指墨艺术创作、水墨艺术创作、风格气韵、山水画传承、人文精神、书法研习等课题深入研讨,对王顺华先生的艺术给与高度评价。


王顺华中国画指墨作品学术研讨会现场


邢之先生介绍学术研讨会嘉宾


主持人邢之先生介绍学术研讨会嘉宾:感谢大家,今天的学术研讨会规格非常高,我宣读一下参加今天学术研讨会的嘉宾,我们今天的嘉宾有在全国理论界非常有成就的先生们,也有在创作领域非常有名的画家。

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先生。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先生。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汤立先生。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程大利先生。

这次的总策划张培武先生。

一耕美术馆的馆长陈一耕先生。

佛学博士画家周晶先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山水画导师方辉先生。

著名画家余昌宇先生。

安徽建筑大学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著名画家王光明先生。

中国人民大学画业导师彭国昌先生。

宋庄国画院执行院长靳文艺先生。

中国画学术理事,渤海画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大连画院院委周士钢先生。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画业导师艾国先生。

北京圣融美术院山水导师孙本见先生。

著名画家陆天宁先生。

中国水墨画院花鸟画教学部主任马胜利先生。

甘肃中国文化学会秘书长张南山先生。

著名画家潘晓云先生。

非常感谢大家,有请王鲁湘老师开始今天的学术研讨。 



中国著名文化学者、凤凰卫视总策划、国家画院研究员

王鲁湘先生担任本次展览学术研讨会主持


王鲁湘:谢谢邢之先生对各位与会嘉宾的介绍,我们今天的研讨会一直可以进行到吃晚饭,但是我们有些先生因为还有别的工作,可能要先发言,先离开,所以我想凡是有别的工作,要提前离开的先生,你可以举手向我示意,你可以先发言,其它的没有另外安排的,可以在这里吃晚饭的,我们就从从容容的在这里展开讨论。

首先我想请刘曦林先生,因为刘曦林老师是我们美术界的前辈,第二刘曦林老师马上还有别的事情要离开,所以我们有请刘曦林先生



著名美术理论家,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刘曦林先生


【刘曦林】:谢谢主持人,主要是我年龄最大,现在一不小心走到哪里就是老头了,今年年芳80。这两个老弟学位比我高,年龄比我小两岁,像王仲,大利,他们年龄都比我小,当然学位都很高,年龄和学位不成正比。

我想谈点什么,还是离不开指画,宋庄一耕美术馆举办这样一个展览,我感到很兴奋,宋庄的秋天有很好的展出,还是很令人高兴的事情,也是影响了宋庄成就。宋庄首先我想到这句话,要把宋庄的文化质量提高,文化水平提高,要靠好展出,好画家,好作品,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别的环节我不懂,我们只抓住这一个环节,出作品这是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个讲到指画,它有一种特殊的技法流派或者技法特征,我想任何的一种艺术样式都是需要天然条件的,顺华你的手是不是比我们的大?手比我们的好?古人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心好指向了指端,他对手是很崇拜的,你要爱护好你的手,这是第二个建议,一定要爱护好自己的手,你这个手爱护不好,我们都会心疼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指画经历了几个大艺术家的探索,有几个重要的环节,最重要的是高其佩,高其佩的指画人物,山水都能画,人物最多,这是一个单元,他在指画里程上是一个纪念碑式的人物。

第二个是潘天寿,指画花鸟、大写意花鸟达到一个高度,解决了中国花鸟画由阴柔之美转向阳刚之美一个非常重要的代表人物,他说艺术的技巧是很灵活很高级的。

第三个,你和其他几个人可能是要成为第三梯队。我不是过分夸奖你为大师,中间指画山水没有出现大师,中间有一个长时间的断档,指画人物、指画花鸟,到指画山水,好像它的难度更高一点。为什么?我想可能有这么几点,跟指画难度有关系,指画山水尤其难,山水要层层渲染,要有丰富的结构,完全用手指可能完成不了,有一些人望而生畏,不敢画,不敢用手指头来画山水。

而在山水里面还有难度的是黑密难好,指画用线条可以勾的好一点,要一片笔墨画在画在浑厚华滋是很难的,要有浓淡枯湿的变化也是很难的。黑密难好,淡雅也难好,画的很淡,没有线条了,也很难好。还有各种各样的难度,山水画大画难,指画大画难,小画一般好完成,高其佩没有大画,潘天寿最大的画也不一定都是指墨,可能是指墨和毛笔结合着用的。


王顺华  苍润斑驳雨淋墙  103x103cm  2021年


生宣难画,指画的难度很大,用生宣的话,线条不容易流走,容易渗到底下去,形成一个墨点墨疙瘩,形成一个墨疙瘩的时候就非常难看,所以无论是从墨气,无论从笔法的味道来讲,指画都比较难。

指画要做到线条多样的变化也是很难的,要画的淡而雅,像四王画的枯而毛,像董其昌那样是很难的,但是我看了王顺华的作品里面有笔断意连之处,有金石书法味道,有枯笔飞白之变,这点是很难把握的,也有淡墨和它结构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画指画山水的人少?因为指画山水难度比较高一些。80不算老,70青壮年,60还是小弟弟,你是不是属于第三类?所以把希望寄托于新一代山水画家和指画家,使山水画指画有所突破,达到一定的高度,要靠质量,不靠数量,一定要用站得住的,有份量的好作品来证实您的存在,证实您对指画的贡献。

这里面还有什么问题?指画山水和笔墨山水同样遇到的问题,因为你们有共性,我想笔墨画不好,指画也画不好,它只是笔端、指端,工具的末端发生了变化而已,它的规律是一样的。浓淡枯湿造境,这些规律都是一致的,而且是共同的。

这样以后可能就遇到一个问题,你不能老停留在传统山水的范围之内,你总要往前走,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就面临着突破和转化的问题。我看到黄色天空的时候,你在做创新和实验,像王仲敢穿黄褂子一样,黄马褂,你敢用黄天,这一点就是突破,这也是你实验心态的一种演示,这里面就遇到一个问题,艺术从来都不只是技法的演化,它还伴随着观念的演化。

山水画,李可染先生说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是技法的演变,不仅仅是技法的创新,受观念的指导。李可染当年就有思想,一个是爱国思想,也就是今天说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样一个思想,还有一个思想是他要为祖国河山立传,和宋代的江山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那样一个江山概念。

还有一个是他要明确的画一批人民大众喜欢的,受人民群众欢迎的,容易接受的,亲近大众的,而且还要有传统技法的,把这两点结合在一起,从观念到技法都表现出来了。

我们今天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从观念到技法的演变,山水画存在一些什么问题,从意境到笔墨,从笔墨到修养,到你的心,又遇到什么问题。我们很多画家为什么没有走向高峰,他的瓶颈在什么地方,他有没有李可染那种意识,我的观念要发生变化,我服务对象要发生变化,我不能忽视这个问题,我要正视这个问题,怎么样把它变成高级艺术、高雅的艺术,又把它怎么从高原走向高峰。

李可染完成这个课题不仅是观念的转化,还体现在现代状态下,现时代里面我的山水如何从低格调向高格调演化,不因为适应了大众我就降低了我的艺术格调,不是这样一个问题。老百姓也在提高,大家也想看水墨的东西,我们今天怎样做到创造性转化,这几个字很不容易的出现在中央文件里面,出现在习近平的讲话里面,咱们要叫它创造性转化,要转化,还要创造性转化。要有一批作品,一批完整的技术,一套技术,来证明你的成功,证明你体系的完成。

顺华这两个字很好,这个名字起得非常好,祝你顺利,祝你为中华做出贡献!

 


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出版社原总编辑程大利先生


程大利:首先祝贺,祝贺王顺华先生的展览,很好看,很成功。这个展览给我的印象,我想了三句话。第一个是好状态,第二个是好修为,第三个很自然的就是好作品。好状态、好修为、好作品。这是给我的印象。

那么我非常同意曦林刚才的说法,我补充几点,高其佩是画史记载里程碑式的一个指头画的画家。但在高其佩之前,早在唐代张璪、王恰已经用头发画画,用手指画画,但没有作品传下来,只见于画室记载,幸亏张璪留下了8个字的名言,叫“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这8个字不得了,在美学史上甚至在文艺评论史上它是惊天动地的,它是因为这个传的。那么我们今天所看到最早的指头画,是明代末年的指头画,但是画得不高级,明代末年到清初,一直到扬州八怪郑板桥之前,出现过100位以上的指头画家,这里头最出色的就是高其佩。从高其佩到当代,200多年的时间里头,也出现了好多画家,但是没有高于高其佩的。只是到了现代,出现了潘天寿,潘天寿的指头画确实是别开生面,那么也是潘天寿的一搏。到了当代张立辰在画,今天王顺华先生又在画,我看到王顺华和当代其它画家的不同。不同在哪里?不同在他一个大尺幅,大气度,来表达他自己的胸意。

那么他是不是不能画小画?能。二楼摆的他的小画,小品,精到之处不乏好作品。但是他的几张大画无论是横幅的5张8尺组合起来的作品,还有几幅好像是丈二对裁,有丈六对裁,如此的大尺幅,没有气度,没有心胸难以驾驭。那么在王顺华这些作品里头,我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激情,看到了好状态。那么这个状态是什么状态,好像是很沉住气,作品很大,但是画得很从容,不着急。我常给学生说,要做到静、笨、慢三个字,他日或有可成。

王顺华的作品就践行了静、笨、慢,他写的小品小札书札我也看了,待会儿再说。那么激情完了之后还没有完事,践行苏东坡那句话,“始知真放本精微”,他的精微处,三颗树的组合,五颗树的摆布,他动了很多脑筋,哪里高,哪里低,哪里疏,哪里密,哪里伏,哪里起,这个很难得。

大处见气度,小处不失精微,至少王顺华往这个方向去努力,我想他用指头去画画也是想这个指头画不是一个画种,它是一个画法。中国画的正宗正脉还是毛笔宣纸。但是指墨为什么可以出新,吸引耳目,因为它有毛笔又达不到的地方。

比如说,他的指感随意,这个手指头的感觉很微妙,像音乐家,弦音乐的演奏家,这个手指头太重要了。轻一点,重一点,按的时间久一点,快一点,慢一点,非常微妙,心灵的密电码,直通心灵的。所以我说他这个有禅意,修为好,就是他在指头里头体味了禅这个感受,这个感觉是存在的。



王顺华  故乡无限好  103x103cm   2021年


这个手指头按下去停的时间长一点,跟点到就抬起来,是不一样的。他刚才说了,难度在墨,是对的,但是他把这个墨,把这个水份运用得非常好,我就琢磨他这个水份运用那么好,一方面是跟他的才华有关,最重要的是跟修行,跟修为有关,他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在他的画里头我看到了陈子庄、黄宾虹,看到了关良、高马德,看到了韩羽,还看到黄宾虹晚年的花鸟画的画法,他确实做到了广收博取,认真学习。他有一个小学生的心态,这是我非常欣赏的,所以我称之为好状态。最好的状态体现在他的书法上,他的书法很好,我都要推荐一些书法家过来看一看。

蔡邕2000年前说,“书者散也”,“散”是非常难做到的。今天的书法家太像书法家了,走路都像,拿势,端着,特别地庄重。我现在要写字了,你们都看,我第一笔是这样的,下一笔是那样的,一点一画,永字八法,中规中矩。确实有的人功夫非常好,但是背离了书法艺术最核心的东西,叫“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放下,所有的架子都放下,名啊,利啊,一尺多少钱啊,今天多少人看啊,有没有人围观啊,这幅书法写出来人家怎么评价啊,这些全是书法的敌人。我们从他的小札里头,那些小札最初不是准备拿给人看的,是不是有人建议才拿出来的?这些书法作品真的是非常好,他践行了轻松、自如状态。而且我看他的文字,我没有全看完,我读了其中一两篇,也都是有感而发最朴素的大实话,完全是心得,没有辞藻,专业术语也很少,是体味的东西,不像今天一说,一背一套,刚才谁讲话,一背一套套的,那个东西没有真情实感了。只有这些最朴素的大实话,最有真情实感。

艺术,康有为说了,最高境界是“高古”,何为”高古”,一曰真,二曰朴,三曰简,做到这三个字就做到了“高古”,他的说法真是达到了高古境。但是要我提建议,你今天的展览,我想提点建议,我们都是同行,同道,你一直在琢磨着创造,我在琢磨,我把我比作你,所以你才想起来用指头去完成毛笔以外的东西。我刚才特别注意你,谈到了“熟练”这个词,熟能生巧,“巧”就要警惕了,“巧“离”俗”就隔着一张纸,这张纸一捅就破,这是十分要警惕的。由于你注意到这一点,所以你始终在避免这个“巧”字,你在努力地寻找“拙”字,你好多画也做到了“拙”。但是这个“拙”再往前推进就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反思打破自己,突破既往。楼下有些大画我看了,你努力地在往前去推进,你之所以用指头,因为好多是毛笔做不到的,你用了一种更生拙的感觉,就是更直接地把你这个心迹,就像印图章一样的印到了纸上,这个非常难得,但是要克服你的熟练,要再往前推进。

第二个,我觉得视野不妨再放开阔,5个指头既然可以蘸墨,也可以蘸色彩,甚至5个指头可以蘸不同的色彩,色彩可以是透明的,也可以是不透明的,也可以是追加的,也可以做到墨不碍色,色不碍墨,墨色水交互为用,再把它往一个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去推进,所以尝试是没有终点的。

最优秀的艺术家一生主要做两件事,第一个不断地在反省,不断地在批评自己;第二个不断地试验,黄宾虹到临死都在做试验,一直在试验。西方画家塞尚一直在试验,这个试验的目的就是突破自己,避免过于熟练。

所以毕加索有一句话,我们没有翻译,或者翻译了大家没有注意,毕加索说,风格是个什么东西,那可是艺术家的大敌啊,我有风格了吗?坏了,我要躲开。这就是毕加索,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我今天看了这个展览,我思考了这些问题,对我自己也是很有启发的。谢谢顺华先生,顺华的未来肯定是辉煌的,就这样走下去。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美术杂志原主编王仲先生


王仲:指画是中国画的一种表现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技法,我倒不认为指画是一个画作,用指头画山水,就是山水画,用指头画花鸟,就是花鸟画,用指头画人物,就是人物画,它本质上还是一种技术,一种不同的中国画的工具性。

实际上指画跟毛笔画是没法比的,它受的限制太大了,它要比毛笔笨得多,它的特点就是笨,它的安身立命之处就在局限性,顺华说十指连心。指画是非常笨的一种方式,难度很大,但是正是因为它笨,所以有它的特点,如果拿指画跟毛笔画某些方面较量是不对的,根本立意就立错了,所以顺华我觉得他应该是指画跟笔画一块画,想拿笔画的时候就拿笔画,想拿指画的时候就拿指画。因为指画太受限制,所以,我认为只有有心于画指画,或者把这样一种方式彰显出来的画家,那就好好研究一下指画不同于笔画的那些局限性,制约性,或者独特的优势,去挖掘这个。

指画是很苦的事,拔了头发,离开地球,所以我不主张大家画指画。少量的画家有心于此的,我作为理论家我不提倡画,太难了,局限性太大了,拿手指头追毛笔,是非常不聪明的事情。但是指画有指画的特点,所以顺华一定要琢磨指画本身的制约性,它的局限性。

潘天寿玩得很合适,你看第二个就不行了。潘天寿那种大气,很奇特的构图,很强悍的生疏,也就到那了。而且潘天寿本人的构图玩两三张就行了,再4、5张我就看烦了。

今天我们是谈指画的山水画,但是也要谈山水本身,就是山水画家所面临的问题。今天很多山水画家都在苦苦地探索,都很有成绩。我们今天的山水画家很多,质量普遍水平在提高,但是真正的大师出不来,很难出,越往后走越难。大家都在谈笔墨,黄宾虹热也热了好几度,所以这个很难,笔墨本身也要好好琢磨,笔怎么回事,笔墨当然更多的是以线来体现,线怎么回事—起伏跌荡的,在画面上行走。那么观众要什么呢?评论家要什么呢?有时候都很糊涂,观众所期盼的,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要什么。


王顺华  山乡美景  103x103cm  2021年


评论家说实在的,很多前人的那些词反复地用,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回事。笔线到底是什么?笔线是一种生命的轨迹,一种生命线。观众想从这个画面上看到他自己的一种生命的关照,你线的走势,起伏跌荡,是不是符合审美,像我很喜欢一首音乐给我的感受,能不能在你的画上也能感受到,这种东西画家考虑比较少,线就成了轮廓线。

这个东西,那个物象勾出来,当然要勾,形也脱不了,还讲形神兼备。你的形和神怎么回事,你这个形神不神,但是一到形就神不了了,就形去了。所以画家在这里面,为什么大师出不来,但是都很好,都是小师挺多。

大家又说看哲学,又要看什么?从哲学里看什么呀?这么多哲学著作,他看哪些啊?王阳明教你减法看,但你能不能看到几个字就把哲学把握住?当然本质还是辩证法,画面的构成,点线面的组合关系,起伏跌荡,和你的心,这些内在的东西,你的音乐修养,你的哲学修养,就在看不见的地方,那叫笔墨。

书法也是这样,我就很期盼我们的山水画界出一个米芾和王铎,像王铎的《金山寺诗》那样的作品,在山水画里面都没看到。我这里强调山水画的大概念。笔墨山水画和指墨山水画同样也是这个问题。

回来说王顺华这个,我建议王顺华更多地去寻找局限性,去发挥自己。有人说指墨是一种“杂耍”,但是“杂耍“这两个字我们中国知识分子也过于贬低。杂耍也很好,杂耍也不简单,很多申遗的一些东西。杂耍有不好的杂耍,好的杂耍,分两种。虽然有的人拿胡子画,有拿嘴画的,还有拿生殖器画的,我觉得不好,而且这在美术史上没有成功的先例。指画有啊,高其佩,潘天寿,高冠华等等,所以指画还是有发展的,但是不会大发展,小发展也不得了,我希望王顺华是小发展的代表人物。

今天看到王顺华的指画展览,我也很感动,高其佩在天之灵知道有个王顺华,会很高兴,他还要填补一个空白。

我觉得指画是一种很高的玩法,你配得上玩这种高级艺术,所以你喜欢。你看,你喜欢写手札,我不知道你喜不喜欢听音乐,这些东西对你都会有作用。感想了一番,乱走一气,谢谢大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汤立先生


汤立:前面几位专家说得太精彩,王仲老师、程大利老师、刘曦林老师,包括王鲁湘老师的点评,我觉得都非常精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今天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的,第一,我不是个理论家,我没有这么高深的理论来评论;第二,我不是画山水的,我是画花鸟的,一般的情况我就推掉了,但是王顺华我推不掉。为什么?我们的关系非同一般,他是我老乡,我父亲就出生在湖北孝感,他就是地道的孝感人,而且我父亲在创作高峰期的时候画了幅花鸟画《战犹酣》,就是在王顺华那个地方亲眼所见的,所以这个关系非同一般,所以我还是来了。

因为我是画大笔头的,他那个指头是小笔头,我来的时候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既然来了还是说几句话吧,因为我不是理论家,说的不成系统,不成体统,也不一定对,谈谈感想吧。

我以前对手指画是比较讨厌的,说实话,因为我所见到的手指画动不动就自称手指画之王,首创的手指画,什么手指画画院,全国的手指画协会的会长,我基本上一看就知道了。因为我已经活了70多岁了,我看得明白,那都是不会画画的人玩的新玩意,哗众取宠,格调低,我以前看到的指画都是这种感觉。

高其佩是300年前的一个画家,当然他的成就很高。我是看高其佩的指画,包括欣赏他的一些诗,包括他的文,包括他画的人物画,我对这个画家是非常感兴趣的,知道他是画指画。

近现代指画家潘天寿,我以前没关注,4年以前在中国美术馆,潘天寿的大展,我说心里话,我看他的作品,一般的还打动不了我。他的一些小品,我觉得经营过度,缺少天趣,一般的作品我还不一定看得上。

但是几张指画让我刮目相看,为什么?他所有的大画全部是指画完成的,我就仔细看了一下。他为什么画大画不用大笔头,用指画完成呢?你看他的小品画,基本上用毛笔画的,反而大画是用手指头完成的。我分析什么原因呢?潘天寿也有他的局限性,别看他一味霸悍,笔墨画强悍得不得了,但是那几根长线条他毛笔拉不下来,那个毛笔拉下来是有结头的,毛笔达不到的,他指画能够达到,他用手指画一根一根线拿下来,非常刚劲有力,而且这个结头看不出来,所以潘天寿是一个极其聪明的人,反而他的手指画是潘天寿真正一味霸悍的几幅大画,反而成就了一个伟大的画家。

以前我认为潘天寿就是教育家,他的画画得还可以,比较来看,他的画还是生硬了一些,我个人不是太喜欢。水平的话,我也认为有些画画得很一般,包括他的人物造型,不足的地方都暴露出来了,但是唯独这几幅大画深深地震撼到了我,所以我这才仔细研究了他指墨画的趣味,它所达到的功用,我才关注了指墨画。

王顺华的指墨画,我这次看了这么多,我看了两遍,总体印象,我觉得王顺华是一个文人画家,他这个指画应该归为文人画这一路。为什么要指墨画呢?他在寻找一种突破。因为现在山水画,我们整个国画界都面临着一个如何突破,不管是人物、山水、花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突破前人的一些局限,所以他是寻找一些新的技法。就像傅抱石拿鸡毛肘子画一样的,现在很多画家也在想办法,寻找在工具上、技法上的一种突破。

我觉得王顺华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以前画人物画,他的人物画我以前关注了,而且在他的影响下出了一批这样的小品文人画家。像他这样的小品人物画不是一般的画家能够画的,这是第一要有造型基础,要非常简练,要画得非常传神,更重要的是有文化的人画的,小品画的题词,要有古文学的基础,要有哲学的辩证思维。看似轻轻松松的小人物画,但是反映了意趣,那个意趣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要有文化、哲学思想、辩证思维,用很平常的方法讲出了哲学道理,所以他的人物画是很耐读的。


王顺华  一年好景  118x252cm   2021年


我这次看他的山水画,我看得不太多,匆匆忙忙地在看,但是有几幅山水确实是打动了我,这里面关键是趣味的“趣”字,有些毛笔还达不到趣味,指墨做到了,我觉得这就是成功。

一个画家,你说他每幅画成功,不可能。就这样几幅作品,代表性的作品他成功了,我觉得他就站住了。王顺华其中有一部分指头画,我感觉还是有局限性的,指头画大幅画的话,气势磅礴还是很难达到。像这部分小品里面,我看了有几张是非常精彩的。王顺华也很诚实,他说他是拿来主义。你看他的画里面,既有黄宾虹的,也有陈子庄的,这是明眼所见的。我们哪个不是拿来主义?天下文章一大抄,我们每个画家都是在借鉴前人的成就,融合自己的感触来进行创造的,我觉得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也是艺术家成功的必然过程。

我觉得王顺华是一个非常清醒的人,他不光是一个文人画家,他还是一个艺术感觉非常清醒的人。有一次我跟他闲谈中,我随便就聊到了有些画家搞肌理制作,他说是小道,一句话我就知道了,我说他懂中国画,搞肌理这些东西太简单,是小道,确实是这样的。

因为王顺华追求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真,我觉得世界文化现在有几种文化,我形容世界文化是三分天下,一个是非洲艺术,非洲艺术始终保持一种原始的本真状态,非常夸张、非常神奇,造型也非常奇特,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它是不变的。

西方艺术是不停地在变,求新、求变、求真,因为他是建立在格局基础上的,他永远在变,变到现在我们不认识,究竟什么玩意,什么是代表现在的西方绘画,我们现在是比较糊涂了。现在各种行为,观念意识,现在又是什么光、影,离科学越来越近,离文化有点远。

我觉得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我觉得很自然,因为我们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这种状态,是一种意向的状态,所以是最自然的,最玄妙的。我觉得中国的这种艺术是最好的艺术,王顺华就追求了这样一种意趣,我觉得这个方向是非常对的,他追求了一种本真。

他说了十指连心,这就是一种本真状态,抛弃了工具,用指头,他举的例子也很生动,手撕饼、手撕包菜,最好吃的东西就是手做出来的,我觉得这是他的一种理念。确实在一幅小品里面,我觉得是能够达到的,刚才说这种指头触摸的那种细微变化的感觉,我觉得他这个里面表现出来,也是能够达到一定的高度。

湖北这个地方是八五思潮的一个中性地带,比较排斥传统。王顺华是在一个小县城里面,而且还不是地级市,就是一个县城里面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坚守文化传统,对整个中国画现在的发展保持一种清醒的状态,而且他追求的东西都是高层次的。

所以王顺华的艺术画不光是我们湖北省里面在传统山水画里面追求的非常深入的一个画家,我觉得现在从他这批指墨小品来看,在高雅的指墨画领域他也占有一席之地,我对他的成就表示祝贺。谢谢大家!

 


著名画家余昌宇先生


余昌宇:多谢王老师。作为一个画家,最重要的一个点就是要听取来自各方面、各层面的,不仅仅是表扬,还有批评,都要各种意见。中国画发展到今天,面临着多重夹击,西画、传统、现代,要摆脱这个繁琐的囚笼,要从这里走出来,谈何容易。

大家都在找自己的面貌,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我表明我的观点,我很赞同程大利先生、王仲先生的发言。程大利先生说指画不是一个画种,王仲先生说指画,手指表现形式、表现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觉得说得太好了。

我是这样认为的,我现在感觉毛笔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创作意识,我自己做了很多,画面是要靠效果的,画是视觉艺术,看画面效果说话,不是我这里写一个标签,我是指画的,用头发画的,用脚画的,都不行,我看的就是效果。

我说王顺华,4个字,拙、散、简、懒。第一个字拙,有童真趣味,漫不经心。第二个字散,用线条舒展,浪漫,游刃有余,自由更换,毫不造作。简,不交代细节,求宏观气势。然后是懒,他有一个画题了一两句诗,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行我的独木桥,这个心态是非常难得的。

空、虚,不交代,不画,是一种境界、修养、学问。我行我素,一意孤行,执着、痴迷、守望,这是画家的天性,画家的核心,谢谢大家!



展览总策划张培武先生


张培武:刚才我在开幕上也说了几句。不一定说在点上。今天请了这么多理论大家参加王顺华先生的研讨会,我真为王顺华先生高兴!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会,通过这个研讨会形式,大家还可以针对中国画与手指画的一般性问题作些探索思考。我为什么要力推王顺华先生的手指画?一是当下的中国画展览较多,不管是山水、花鸟、人物都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没有新意,缺乏活力。特别是山水画,可以说目前只停留在一般性上,没有大气磅礴之势,也没有文风高古之笔。抄袭跟风较重,有时看后心烦。我与王顺华接触较多,特别是他的指墨画有股文风之气,所以我就要推他的指墨画。至于指墨画,并不是一个新课题,也不是一个新画种,而且历代都有指墨画,很多人把指画当做雅玩,但是玩出味道,玩出名堂的人不多,除高其佩的指画达到一定高度后,还有潘天寿、李苦禅、崔子范等,这些都是指墨画高手。王顺华先生的书法、中国画、漫画、指墨画综合体现都比较高,特别是用手指画,能够驾驭大画,画出鸿篇巨制的人更少,我是没有看到过,几乎也是没有,这是王顺华的一大特点。推他不是为了让大家去赞扬他,而且是希望大家认识他,因为他是一个有学问、有笔情、有胸怀的学者型画家。中国画本身就是“以文养心,以心耕笔,以笔抒怀,以墨造境”的哲学思想。指墨画同样能在中国画中出现这些思想境界,足以说明指画、笔画都是同根同源,如果说指墨画脱离了这些文心思想,不但达不到这种境界,而且指画的生命力也很脆弱。指画与笔画不能说是谁好谁不好,只能说各有千秋,表达的工具不一样,但是文脉精神是一样的。我希望王顺华先生通过这次展览,对指画的研究更要有新思考,新探索,做一些指画的发展上深入研究,继续承下来,传下去,不要因为有些争议或者有不同的看法就放弃,这是不对的。指画是不是一个画种,让后人去定论。但是它与中国画是一脉传承的,无非是表达的形式不一样,我相信指画是中国画中的一个画种会逐渐被认可,因为笔画与指画比较起来,有些方面确确实实有它不同之处,笔能达到的指达不到,指能达到的笔达不到,就是要有这种区别才显得别样。今天是一个学术研讨会,开得很好,我也受教。大家也有不同的心得体会,通过今天的这种形式表达出来,再做一些梳理,对王顺华先生和在坐的同仁们都有很多的帮助,对指画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和推动,也同样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画发展学习的好机会。谢谢大家。

 


一耕美术馆的馆长陈一耕先生


陈一耕:刚才程大利老师说好状态、好修为、好作品,他也说到几个点上,王仲老师,包括张培武老师,他们都说的比较全面了。我自己也是书法家,也是画家。这几天在布展过程中,我对他的书法是情有独钟。

刚才开幕式的时候我说很多画家现在都谈论书法,很重视书法,但是真正写书法的时候,虽然说我要讲书法,写书法,但什么是好书法,书法好在哪里?这可能要见仁见智的东西。

我认为王顺华先生的书法里面有通经典、见心性、接地气的天真。他在传统里面走来,他的传统功夫很深,不是瞎编乱造。很多现在的人说自己有味道,但实际上这里面没有,经典里面没有。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有传统的基本功,再有自己的一种水平高度,王顺华先生已经做到这一点。包括他用毛笔写的,题款的时候是很进道的、很专业的,而且你看他手指写的落款那几个字,浓、淡、干枯,字法、章法、笔法、墨法、趣味,都做得很好,有变化。


王顺华   巍巍太行  252x118cm  2021年


他综合的修养跟他多年的书法,首先是毛笔写的线的高度是分不开的。很多人说,我也画线,说我也是线,笔笔见线,但是你这线没有质感,没东西,他这个线条是经得起的,所谓线条里面有金属味也好,包括质感,这可能要有很好的修为。

现在有一句话,学习艺术书法的时候,朝着缓缓线前进。他虽然天天在写,越写跟书法越没关系,越写越走偏了。但是今天看到王顺华先生这些作品的时候,粗细变化,书法节奏里面非常严谨,同时线条的变化是很有味道,很率性,倍显心灵的自然,心性的自然。

所以他在书法里面表现的浓、淡、干枯、宿墨、胀墨里面,有他自己的那种用手指或者用笔的那种笔道出来的东西,笔触的东西,都是他弥漫着的生命的灵光,这是难能可贵的。

写字写到这个时候,已经进了道,原来有一个研讨会,启功先生说一脚踩在门口外面,一脚踩在门里面,人家认为他还没有进道,他不懂线条的那种味道,真正的味道。所以我认为王顺华先生对书法这个方面是已经进道,这是我个人认为的。进道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可以进一步闻闻味道,以技进道,你在这方面已经做到了很好。

我看你书法里面所有线的理解跟章法、布局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大幅度的这种书法写得比较少,但也不是说100%,有的写的我不大认可,但是我大部分认为他里面很进道的东西值得推敲,很好地琢磨,也是值得学习的。

在我眼里,王顺华先生的指墨书法是有他不可复制的地方,也看到了一位书法家精神的境界,谢谢!

 


佛学博士画家周晶先生


周晶:在座的我给汤立老师写过文章,大部分画家还不认识。不到之处,大家多批评指正。我现在在荣宝斋杂志社工作,我平时做文字工作比较多,今年已写有有十多万字的评论文章。今天参加这个活动,也非常荣幸。我是湖北黄冈人,所以看到我们湖北画家有这么好的成就,还是随喜赞叹的。微信里有王顺华老师的作品链接,来之前拜读了王老师的作品,像他指墨的作品,看照片的视觉效果跟现场相比,感觉完全不一样,还是现场看笔墨的效果更好。

从这场展览宣传的角度来说,今天大家一再谈到指画,像王老师,他把指画作为一个探索方向,作为一个学术标签也好,值得肯定,我觉得这非常重要,每个艺术家都需要个性鲜明的特色标签。今天展览的主题中“指月”本就是佛教禅宗之中的一个“公案”,真理如空中明月,文字仅是指月手指。我想“指画”只是王顺华阶段性探索和实践的一个技法,也是他指月的手指,他创作中国画主要还是使用毛笔,但他能把“指画”提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在创作和题款之中都深入体会,可见其对艺术的真诚,甚是可贵。并且作为个人的标签进行推广,这是值得书画家学习的。在互联网及手机微信时代,每个画家都是一个大IP,个性鲜明的艺术特点对于增强画家的个人品牌知名度、认知度至关重要。

王顺华有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作品有格调,其指画的探索也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今天展览的作品,我看有水墨的,也有焦墨的,人物、山水、花鸟画都有,形式很丰富。从他现在的指画作品来讲,应该还是一个探索的阶段,这是一个过程,我相信这不是终点。因为我一直在研究佛教艺术和禅意书画,今天从禅意书画的角度谈一下我的看法,其作品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是“虚淡”。传统的山水画都是干笔勾勒,蹭擦比较多。在山水画里面,王老师用水用的特别多,使画面水墨淋漓,有一股流动的韵律。清四王以来,枯笔画山水比较多。在用水方面,黄宾虹有探索,但不是重点,相对来说他们用枯笔或浓淡干湿的综合运用比较多。在水和墨的探索和应用中,我感觉王老师在这方面的探索的有特点,而且值得深入。尤其是这张芭蕉的写意小品,墨很淡,但是上面稍微有一点中墨,有点睛之效果,从整体画面的格调和修养来说,他是把握得非常好。这次展览的写生作品,如《西藏色拉寺》、《二上西藏》、《雅鲁藏布江》、《高原》等作品已有他的个人面貌。

 

王顺华   水墨·云上人家  138x68cm   2021年


二是“简洁”。这种简洁部分在山水画中可以感受到,如其树木有一些八大山人山水画中符号性的特征。这个简洁在其人物画和花鸟画小品中感受更强烈,如其作品《辩经图》,有徐渭的“舍形而求影”之特点,没有如当代画家史国良等刻画西藏人物画面部皆细致的方法,而是面部概况,但他是抓整体关系,抓画面的整体效果,你看他这个疏淡,笔墨效果,整体的气息也非常好,寥寥几勾勒身形,颇具禅意境界。我们今天谈的指画,很多人都谈高其佩,高其佩画山水,相对来说山水是比较虚和淡,而且他结构里面留白比较大的,尤其他用笔是非常简洁的。唐代诗人柳宗元讲过:“美之不美,因人而异,”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认识都不一样的。就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喜欢笔墨比较简洁的作品。

三是“文心”。王老师的指画,我感觉它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有“文心”,有自己对指画的深入探索和理解。就一个书画家来讲,刚才一耕老师也讲了,个人的笔墨特点,其实书画相对来说技术层面现在讲的比较多,我们现在宋庄做美展培训的,大家可能更注重形式感上的东西或者技术层面的东西,但是对于学术修养来说,一是花时间,几十年的时间精力大家才能深入,而且个人的修养,怎么能做到天人合一,这个方面是自己需要探索和追求的。王老师二楼这次展出他的一些书法作品,其中就有《说说手指画》,还有他对美术评论的一些认识。从书法到内容,以及其部分作品的题款,皆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可见其学养丰富,这种知行合一的素养,在中国画领域是值得关注的。尤其是从工笔画转向写意的画家,大多不会题款,为什么呢?一是书法的根基不好,第二个也不知道题什么,内容一般题穷款比较多。

以上是我对王顺华老师作品的直观感受。如果说还需要做一点建议的话,我建议可以深入体会一下草书的用笔。我看王老师书法练的是颜体,这种笔法也非常好,稳健、厚重。我觉得如果你练练草书,对笔墨淋漓的速度处理,有可能会有新的体会。明代徐渭擅长笔墨淋漓的花鸟画,他提倡是草书用笔绘画,在笔和墨中会有流动的效果,笔墨的快速书写其点线面的融合效果会更好。目前在山水画的探索方面,擅用水的画家不多,这方面的探索值得进一步深入。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王顺华老师的山水画作品整体气息苍茫混沌,大幅作品可以见气势,细节之线条纵横驰聘,亦笔笔分明。在传统的泼墨、破墨之上有所创新。其指画为传统山水画的传承和发展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值得学术界和收藏家持续关注。随愿其佳作连连,越来越好!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培训中心山水画导师方辉先生


方辉:今天很荣幸、很高兴参加王顺华老师的画展,展览之前我们就曾一起交流过,因为顺华老师本身也是画黄宾虹这路的画风,并且他一直在思考和耕耘。今天请了我的师叔王鲁湘先生来主持也是很隆重的,王鲁湘先生是黄宾虹研究领域当中我们大家都仰慕的大家,所以我也是来学习的。

前面几位前辈老师探讨的特别好,刘曦林先生谈到一个问题,就是艺术家的艺术观念实际上是支撑我们山水画进步的一个核心的东西。指墨是不是作为今天中国画的一个重要补充部分,或者作为一个画法的拓展,我觉得是我们大家今天讨论的主要议题。

我认为黄宾虹先生在晚年的时候,他虽然没有画过指墨,但是他已经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当时在20世纪20年代晚期西方现代艺术已经传播到了上海等地,西方现代艺术强调“语言形式”所产生的视觉审美,黄宾虹先生他们是从现代艺术对传统再次的一种解读和认知。宾虹先生画画的时候是不洗笔的,这个笔有时候直接成了一个墨疙瘩,有时候他要牙咬一咬,蘸蘸水继续画,这就会出现一种“渍墨”的效果。我们知道从晚明之后,尤其是王铎这一派的书画,都有意识地在弱化线条内部的变化,而再次关注和突出线条的外部空间,这和西方现代艺术形式构成这种意识就有相合之处,就是强调线条外部空间的占据和占有,这本来是王羲之的一个传统的东西,但是到了晚明以后才重新强调了这一点。

除了线条内部的这种提按转折的技巧依然重视以外,书画家开始更强调了弱化线条内部的细微的变化,开始强调视觉整体感的东西。黄宾虹先生在线的勾勒上就特别注重画面的建筑感、构成感,线条的形势感的这种分割。所以他会强调徒手痕迹的线条感觉,所以不怎么洗笔的,也不太用砚台,他就是用浓墨勾勒。黄宾虹先生在焦墨、宿墨等方面也在考虑如何拓展中国传统的语言画法。还有一点,潘天寿先生实际上和黄宾虹先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受到黄宾虹先生很重要的影响就是渍墨法,姜宝林先生说潘天寿先生的点苔,渍墨就是来自于黄宾虹,潘天寿先生有一个印章叫“强其骨”,强其骨就是建筑中的钢架结构,像一个建筑钢筋一样构筑一个画面,到黄宾虹先生之前的这个时代,绘画上的骨法用笔已经在流失,王鲁湘先生在著作中也反复强调“骨法用笔”在晚清挽救中国画退变的重要性,就是在现代中国画才再次构建的时候要弱化皴染等其它的那些修饰的语言技法,而特意突出线条的东西。

潘天寿先生在黄宾虹先生理论基础上就突出了骨法用笔,这里面还有一个金石学学成为当时学术根基的背景,金石学的用笔首先就强调“屋漏痕”的笔法,金石家把折钗股和屋漏痕放在一个最重要的地位上面去,屋漏痕的笔法就是一个“留”字诀,这种留字诀,强调行笔的慢,潘天寿先生指甲比较长,他就会蓄墨,慢慢的体会强调金石线条所构筑的这种结构意识,他弱化了一些其它表象的东西。

那么这时候指墨画真正在西方现代艺术之后,传入到中国后的一个重要的时期才获得自己的地位,至于唐代,黄宾虹先生认为王恰、张璪等等,他们这些实际上主要是泼墨法,就是一种水墨实验的东西,现在是随便尝试,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勾勒,再寻找一种痕迹,从抽象的东西里面去探索,那时候是一个探索阶段,但是真正的我觉得指墨画到了潘天寿先生这里,真正使得它上升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之外的重要补充地位。

可能其它方面用头发,用其它的,还达不到传统的高度上来,指墨艺术我认为今天作为我们中国山水画一个新的拓展的话,恐怕这是一个重要的板块。在表现线条的感觉上,至少和西方的现代艺术以及徒手对线的这种体验——另外一种体验,这当然还得有毛笔的基础,但反过头来可能对中国毛笔有新的认识,对屋漏痕,对金石的味道体验,这是笔法上。


王顺华  生生不息  252x590cm  2021年


第二个就是墨法上,墨法上刚才也说了一个屋漏痕的效果,刚才王老师还有前面好几个老师说到天趣的问题,墨法就是王顺华先生的画里面因为他的墨,他的气质,张培武先生推崇他,因为他有天趣,天趣就是文人画的一个精神,王鲁湘先生就说了幽趣,文人幽趣,我觉得这是他最可贵的东西,现在制作、写实风盛行,国展的制作风画面刻画的东西是反文化自然的,中国画强调自然为美,反自然的就不属于中国画的东西,那么王顺华先生的画里面有水墨的这种天趣,而且他的书法,他的线条是走在真正的文人画道路上的,而且他努力的拓展一种语言,画面没有特别刻意的东西,很自然,非常自然,我这次来了收获很大的,我看了以后,觉得非常好。

当然抛开唐代,在宋代的时候,不光是毛笔,宋代人还用一种折芦笔,芦苇杆画,马远他们实际上有写画就不是用毛笔画的,尤其是简笔人物之类,他就是用一种芦苇蘸着墨,有时候拿着纸,有时候卷成纸筒去蘸墨,去勾勒线,都一样的。

关键是你对中国画的理解深度,而不在于到底是不是用这个一定要用毛笔,包括马蒂斯晚年学剪纸,我觉得艺术上的探索肯定是可贵的,肯定是重要的,这是第二个在墨法上,因为他的这种指墨,这种天趣,墨自然而然的效果就克服了现在过于刻画的东西,我们现在画家刻意画一种照片感,写实效果,这些东西都被王顺华老师克服了。第三个他的指墨探索是有现当代艺术的开拓性,现当代语境下指墨艺术带着中国文化特色的一种特点的文化根基的指墨艺术,应该成为我们现当代山水画拓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里面还有形式构成,方方面面的知识都可以纳入进来,他只存在画家的个人修养问题的高低,不存在它游戏本身的高低。所以说我觉得指墨画作为一个有着深厚的传统,包括刚才王仲先生也提到了,钱松岩、高冠华等先生也尝试过指墨画法,这其实不是偶然的,我看王顺华老师里面有很多线和钱松岩很像,钱松岩先生的《常熟田》就没有了皴法,是屋漏痕的线条。感谢大家,我就讲这么多吧!

 


中国人民大学画业导师彭国昌先生

 

彭国昌:简单的说两句,指画从古到今就有,大家都知道,过去是毛笔画画,古人画得比较多,用手指作为一种尝试,所以有了指画。过去我们也看过很多人画的指画,画的指画当然都是画小幅的,没有见过这么大幅的指画,今天看王顺华先生的指画,而且画得还非常丰富,画面很有张力,给人感觉很舒服。

从这一点上看,充分体现了王顺华先生绘画的功底很深厚,文学的修养也很深,尤其是小品,画的近似于文人画,非常有童趣。指画画成这么大的,这么丰富,这的确是很不容易,画面看上去张力也很大,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从心手相应,他这是心指相应,心和手指头连在一起的。用手指头画起来是比较随意,比较自然的。

但是用手指头画这么大的画,画这么的丰富,能否画面再简约一点,可能这个指画表现得更有个性,更突出。

我就提这么一点建议,总之祝福王顺华的画展圆满成功,谢谢。

 


宋庄国画院执行院长靳文艺先生


靳文艺这个画展,第一个感觉特别熟悉,这些画从章法,用笔,用墨都是非常熟悉的面貌,很亲切。

第二个感觉,还很新鲜,说不出的一种味道,说不出的一种气息,新鲜,生动,活泼,很抓人的眼球,让人心里一动,现在画画的太多了,让人心动的作品却很难见到,况且我又是个画山水的,

我和王顺华是同龄人,所秉持的又都是传统的中国山水画,能够让我为之心动,可见他的绘画还是非常有魅力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中国画这种古老的传统艺术是不是要进博物馆,是不是要被时代所遗弃,一直是理论界爭论的话题,从我个人的所好来说,不知为什么就是对这个古老的画钟爱之深切,对传统的笔墨乐此不疲,对现在流行的制作新风打心眼里就看不上,不习惯,也不喜欢。所以有时候自己也缺乏信心,感觉是不是叫这个时代淘汰了,有时也是很彷徨的。

我前不久专门跨界看了一下,想了解一下当代艺术,油画这个圈子里的人在想什么,那是通过视频我看到陈丹青、冷军、刘小东等搞的一个研讨会。我很认真地看视频,我一看,非常奇怪,他们和我们想的是一模一样,遇到的困境也是一样的。陈丹青的话让我心里面豁然开朗,他说绘画史是什么?其实就是一部临摹史。这个话讲的非常直白,中外艺术都离不开传承这个链条。另外他说,艺术这个东西不能紧跟时代,艺术只能紧跟情感,艺术本身就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情感的表达,他和时代关系不大,只和情感关系大,只要是有情感的作品都是不过时。画画本身是一个小众化,个体个性化又非常私秘情绪化的工作,所以说你想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是不太可能,艺术永远都是给那些懂艺术的人看的,

我看了王老师的这个画,就觉得传统没有死,永远是有活力的,刚才大家讲了很多,无论是用指画也好,用笔画也好,我觉得中国画的核心,中国画的命脉,中国画的生命就是笔墨。


王顺华  生息与共  252x590cm   2021年


我在好多场合反复讲,笔墨就是中国画的生命线。过去吴冠中先生讲“笔墨等于零”,这是他对中国画的无知。张仃先生讲 “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他讲得好,但我觉得缺乏底气,当然这脱离不了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由于我们的经济文化都缺乏自信,所以也就沒有了筆墨的自信。我们今天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自信,我们可以很骄傲地讲,笔墨就是中国画的生命线,没有笔墨中国画的生命就结束了,说老实话,中国画对世界绘画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笔墨,没有笔墨中国画就等于零,,中国画之所以在世界绘画里面还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就是因为它为世界绘画艺术贡献了笔墨。

我看了王老师的画,审美体系是传承了正大气象,是与中国绘画的笔墨精神一脉相承的。这个路子走起来特别慢特别艰辛,所有画画的人可能都有这个体会,一辈子反复的成千上万遍的实验,就那几笔反复地锤炼,反复地实践,是一个非常寂寞孤独的个性化的工作,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孤独。但这个时代又非常不利于绘画,这是个喧嚣的浮躁的时代,网络,直播,炒作,一切都让人眼花缭乱,心浮气躁,你耐不住这些,怎么可能进入中国画的精神境界呢?

我觉得王顺华老师就是能耐得住寂寞,板凳一坐十年冷,才取得了这么高的绘画成就。只不过今天画得好的人太多了,时尚说法叫“内卷”,就是人才被人才埋没,人才被人才挤压,如果放在50年代,那肯定是第一梯队。,

陈丹青还说了一个事,让我很感动,他说:李斯特是西方人崇拜的大师,但他的作品并没打动我,没觉得他画得有多好,去纽约,看了很多画廊,让我心动的画很少,只看到一个美国黑人女画家的画让他心动。回到国内,看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画家的作品或者展览让他一下子心动,有时让他妒忌。我觉得他说得很实在,能让画家妒忌的肯定是好画家,我看王顺华老师的作品也有这种感觉的。羡慕嫉妒,羡慕他的才华与勤奋,嫉妒他画了这么多的好作品。向王老师学习,向王老师祝贺。



中国画学术理事,渤海画派艺术研究会会长,大连画院院委周士钢先生


 周士钢指画是中国画史上特有的一株“奇葩”,发起于唐代的张璪曾“以手摸绢素”,到清代高其佩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将大家认为“小技”的指画大胆地创作解决了指画不能画长线条的困境,用长线条来塑造画面,别具情趣的以手代笔将长线、墨块舒畅地结合在一起。画出别俱一格的大量长线条指画作品。

在潘天寿先生提出“中西艺术应该拉开距离”的同时,将指画与笔画融到一起,画出一批大幅花鸟巨作,用“大焦墨法,大枯墨法,大泼墨法”及泼墨法和误墨法,特别是长线条中指画那种屋漏痕表现的淋淋尽致,展现出画面斑驳苍劲、古朴、千年老玉包浆的感觉,将指画推到画之极境,潘先生解决了指画能画巨幅花鸟画难题。

看了王顺华先生的“指月·致知——王顺华中国画指墨作品展”,让人眼前一亮,他解决了用指画能创作大幅山水画的难题,最大作品尺幅近150平尺。大家都知指画因手上吸墨少,画小品易而画大画难,王顺华先生用他多年对传统的关注和诗书画印的研究,多年的艺术修养对山水的传统笔墨体系倾注了心血,搜尽奇峰打草稿,从构图和笔墨上用指画画出大幅山水,即有毛笔的笔意,又有指画的味道,他用他灵巧的五指,像在钢琴键盘上自如地弹着大山大水自然美妙的音符一样。在宣纸上,提、摁、勾勒、捻、拖、擦、抹等表现形成画面特殊效果,画出前无古人的巨幅山水作品。

在王顺华的画中还能看到他既有文人画的气息,又有画史中大艺术家宝贵的童趣。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画到最后都有童趣在里面,像老小孩子一样画画、写字。在这里想起高僧良宽的话:"平生最讨厌厨师做的菜,画家的画,书法家的字,诗人的诗”,因为好多专业艺术作品只有技巧而缺少了自性,过于追求正统而少了自然与幽默。在王顺华的山水世界里看似不经意间,且技胜一筹,意味无穷的感觉,能折射出王顺华先生童趣特别的人生,将纯真、纯朴融合在一起,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艺术家往往到了六十岁左右都会遇到瓶颈,也就是结壳,重复的去画自已的语言创作。看到王顺华先生的展览后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在想,作为一个人物画家能否在当代人物画创作中将指画这门艺术用到其中,大有开垦的一片新天地。即破了壳又将当代人物画大创作推向更高一个台阶,也是潘天寿先生提出“中西拉开距离”最好的一个法宝。祝王顺华老师画展成功,谢谢。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画业导师艾国先生

 

艾国:顺华先生我们接触过两次,我感觉就像刚才靳文艺先生说的这种大前提下,咱们目前绘画的大环境下,他能够坚守这个寂寞道路,非常的不容易。开幕式他也说了,这展出的100多幅作品都是自己留下来的,不卖的,能这样也很不容易,一直坚持到现在。宋庄这个地方藏龙卧虎,我们有很有成就的画家,还有一些为了拿画来换钱的人,说老实话也有很多,但不是说人错,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就是你能在这个大的环境下能够坚持艺术,我觉得是非常不易的,这使我想起了画指画还有一个画的非常好的人,就是天津的梁崎,他画的非常到位、高古,他是九几年去世的,也就是说在我们当今他是类似于贫困潦倒的搞自己艺术,坚持自己的道路。他不太写生,主要把过去的四王还有四僧的画打散以后重新组织成自己的一个面目。

我看了顺华先生这个画展,对我来讲也是学习的一个机会,他这个大指墨画非常震撼、雄强。从他的笔墨上来讲,他的线条是比较到位的,中国绘画实际上说复杂也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就是一根线条,就是一根线条的境界,那么你把这个线条做到了文化的一种修养,一种精神境界,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也是延续的一种状态。

我注意到了,在顺华先生的作品里面,黄宾虹的笔墨精神主要是他的继承。但是说老实话,像上世纪几十年代的几个阶段,画家大部分学齐白石,要么学李可染,后来又学黄宾虹,这是当时一个时尚、趋势,但是学黄宾虹们想要走出来是非常难的,我感觉张培武先生建议顺华意在一种突破,从指画层面寻找一种突破,有他的深层学术在里面,也是非常难得。



那么在40、50年代,像李可染,张仃、关山月、傅抱石、宗其香等等,他们通过写生,从而给了中国绘画注入了一个新的面貌,新的格局、新的血液。那么在顺华先生的绘画里面,我也看到了他有写生十渡的,有写生太行山的,还有南方一些地方,我觉得他在这方面已经开始做他的功课,应该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新的语言、新的面貌展现给大家。这是一方面。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中国绘画精神层面的继承问题,这个对于我们现代的画家,有很多人也做了很多的功课,那么这种精神继承问题我觉得实际上就是继承儒释道的精髓。儒释道的经典不只是来源于经典上的文字,更重要的它来源是体认,就是对于自我和自然的一种心灵认知。那么这里需要参悟,需要静坐,儒家有格物,道家有打坐,佛家有禅修,这次展览的议题,它的题目“指月致知”,就是以手指月而觉悟这个意思,我觉得把这个纳入到我们对于绘画领域精神层面的一种修养,这是必须做的功课,也就是说能够打坐思惟修,对于儒释道的精神和中国文化传统会有更高的理解。

如此我相信顺华先生在今后的艺术道路当中,在他的形式,以及他的内容内涵上则会有更大的进步,我就说这么多。



北京圣融美术院山水导师孙本见先生

 

孙本见:孙本见:由于时间关系,简单说两句。前面老师说得很好,也说得很丰富,这个丰富,我们后面讲话的没有地方说了。看了王顺华先生的画,我跟他的画有很多相近之处,也是书写性的用笔,文人画的调子。他的指画给我的感觉就是非常自信,非常肯定,非常痛快,以手代笔,把自己的心意通过自己的手,表达出来。他自己主观意识很强,通过他的开幕发言,也明白他自己对指画的重视程度,指画是他更直接,更自我的表现手法。我面前这几张六尺斗方,是用笔画的,用笔画的也非常精道,相比较他的大尺幅的指画,更细致,更丰富,笔墨结构,形体结构,色彩结构非常协调,舒服。还有左侧的这部分人物画小品,寥寥几笔,人物形态趣味都很好。这也展现了他在艺术表现手法上的成熟度与更多的可能性。在我看来他的毛笔画与指头画没任何区别,就是以指代笔,或者以笔代指,都一样的。心中有画,那画在意念引领下,便随着笔或指头慢慢地流淌出来,不做作,不扭捏,见性情,有格调。

祝贺王顺华先生的展览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著名画家潘晓云先生


潘晓云:前面各位老师从方方面面对顺华的画给予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意见。一进来,我的感觉是“十指连心”。他用他的手在挥洒,其实他是用他的心在倾诉。

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关键的,你的情怀、感知、方式、手段都是为你的画面服务的,都是为你的形式服务的,顺华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且他是一个高歌传统的人,我们大家也都评论到了,说他有很多黄宾虹的感觉在里面,比如说“黑团团墨团团,黑墨团里天地宽”,在他的画里面都有体现,只不过是他用他的形式,他躲开了传统,他用他的指墨去挥洒,去梳理,去体现,我觉得这一点是可圈可点的。

它既是一种实验性的,同时他也在躲开风格。如果你还画得像黄宾虹,那只不过是你学得比较好,他用他的方式、手段、情怀去画他的感觉,去画他的追求。所以说绘画是要看效果的,你最后的作品就在你的方寸纸上,你想说的,你想追求的,它都会一一的在你的作品里面体现出来。

我想他的骨子里也还在想“你走你的阳光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这一点是每个艺术家,包括我们在座的各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心灵深处的呼唤,他就是这样在践行,我行我素。我行我素四个字你要想理解很难,读懂很难。这个“素”不是我们说的就是那个简单的朴素,它里面的内涵是很高很高的,艺术没有边界,艺术没有最好,我们平时也常说我们不知道我们明天会怎么画,我也不知道我这辈子画画画下去会画成什么样,如果你知道了目标,如果你已经有了模式,我想十有八九是套路。我们需要的是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去寻求,而且是用心用情用神去全身心的投入。

今天我们看到了顺华老师的这些作品,我们就感觉到他就是在践行着我行我素,他不单纯是指墨,他是一个比较全能的画家。你看他山水、花鸟、人物,飞禽走兽在他的作品里都有体现。我感觉这都还是他的功底,都是他的财富,而他“我行我素”的这么一个思想和理念可能是他成功的本质。

时间不早了,我也不想多说,我唯一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不得不说惟楚有才,他是楚国人。还有汤立老师,都是楚人,王鲁湘先生,都是楚人,所以说我们不得不说惟楚有才。

我们希望王顺华的这条路会越走越宽,我们相信他的努力不会白费,这就是我们每个艺术家不断去努力的根本,你尽管往前走吧,你一定会走到彼岸。

谢谢大家!



王顺华先生讲述指墨画的创作理念、审美追求,并诚挚答谢

 

王顺华:非常荣幸今天由王鲁湘老师和各位老师一起很真诚地对我的作品给予了中肯地评价,而且大家说得非常明确,我非常感谢。

程大利老师说得非常好,他说“熟后要避免油滑,要注意熟后生”,我平时也在思考。还有“新”、“旧”的问题,包括个性和共性的问题,都是我平时思考的。

王仲老师说你不要把指画往毛笔上靠,不然的话你用指就没意思了。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很注意这个问题。其实,指画与笔画遵循的是中国画共同的规律,但在表达上各有长处和短处。我之所以画指画,是觉得指墨的线质是毛笔所达不到的,用指头画更能切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还有靳文艺老师谈到“时代”,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笔墨当随内心》,现在很多画家都在讲“笔墨当随时代”。但是我们就要思考什么是时代?时代是什么?时代是时尚吗?我认为 时代不是时尚,如果是时尚的话,就很容易过时了。比如时装,上半年的时装,下半年就过时了,你又要去追求新的样式,就很累,所以,我不去赶时尚,我画画就完全画我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时代中,我们不在时代之外,我们不在过去,我们不在未来,我们把我们每个人对时代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就是时代。

我经过了一个八五思潮,我就有感受,八五思潮时我啥手段都干过,后来越搞越空。你想到的东西,人家也可以想的到,新的东西无非都是形式的新,而不是精神的新,我觉得没意思,我回过头来还是搞传统,我觉得踏实。

刚才老师们说了,以后的路怎么走是一个未知数,我不去想那么多。很多人说你要打进黄宾虹就出不来了。我说我不管,我说你进都没进去,还谈什么出来。你首先要进去,我就不管出来的事嘛,所以我就一门心思想要进去。

安安心心地去画自己的画,现在追求构成也好,追求黑白灰关系也好,我都不管它。因为我们大学也学过构成,一看就是构成,那就是广告,吸引眼球的东西。我认为内在的东西都要藏进画里面去,啥都要藏进去,不要让人一眼看出来,什么东西都让别人一眼看出来,就没意思了。

所以我一直思考,我每天早上写一些手札,写一些社会现象,写我自己的想法,对绘画的感受。张老师最了解我,不管对不对,但是我在思考。我觉得一个画家不去思考一些问题,就是盲人瞎马,你就很难把画画好。

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对我的中肯评价和高度肯定,我争取在有生之年能够往前进一步,非常感谢!

 



王鲁湘:非常感谢今天参加研讨会的各位老师、各位学者、各位艺术家,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研讨会,王顺华的指墨画,其实我想到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呢?想到的是前不久在中欧商学院给他们讲课的时候提到一个观点,五代和北宋中国文人画的出现,这个出现不是说有几个人,比如说唐代王维偶尔画了一点画,而是系统的文人理论,文人画理论的出现,是人类绘画史上的一个大转折。

这个大转折开启了绘画的现代性,所以绘画的现代性不是19世纪末在欧洲开始的,而是九和十世纪的时候在中国开始的,这个现代性就是把绘画从绘画性的客观呈现转向心性的主体呈现,什么意思呢?文人画出现以后,我们中国人,特别是有文化的人看画的立场变了,我们把重点从看他画什么而看成了是什么人在画,也就是重点到了画画的这个人身上。

我们欣赏的一切都是在欣赏画画的这个人,这个文人,他的文心、文气、文胆,因此笔墨才成为千古不移之本,因为这种文心也好,文气和文胆也好,这种所谓心性的明心见性的东西就是在笔墨里头。

所以黄宾虹先生说欧洲人的绘画要一直到后期印象派、野兽派和结构主义的出现才算是真正懂得了绘画,因为这个时候欧洲绘画主要的本体就由对象进入了笔墨,这就达到了我们文人画关于绘画的思想高度。

我用大家说到的几个字来总结一下今天的发言,也是对王顺华指墨山水画的一个寄托,指月明心,致知山水,十指连心,心性自足,我行我素,我即时代,天真在我,不问前程。感谢各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