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境玄同”——李国超书画诗瓷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
来源: | 作者:靓涌轩 | 发布时间: 2023-01-02 | 272 次浏览 | 分享到:

墨境玄同——李国超书画诗瓷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京开幕

 

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画以它独有的艺术表现力,充分展示了传统中国文化的魅力。纵观中国绘画史,大师辈出,为社会留下很多彪炳千秋的经典作品,值得我们去研究学习。当今的中国画坛更是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名家辈出。这是一个文化大发展的时代,纵观五千年的文明史,文化之普及、文化之推广,史无前例。我们要感恩这个时代,感恩伟大祖国的政和康宁。孔子说中国文人志士应该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唐人张彦远说: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与四时并运,与六籍同功。可见小小的绘画,并不是像与不像的问题,而是以文载道的大问题。
12日,由中央美院中国现当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学术指导,燕郊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公室、北京广彩瓷博物馆、一耕美术馆主办,时代鉴藏(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茹艺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枫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京都青花馆、贵州王家烧坊酒业有限公司、福州市世森木语商贸有限公司、北京尚远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时代艺品文化有限公司、北京靓涌轩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墨境玄同”——李国超书画诗瓷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广彩瓷博物馆拉开帷幕。
本次展览共展出李国超先生近年创作的书、画、诗、瓷作品百余件,展览作品题材涵盖:国超先生多年来游历全国各地的山水写生小品。独处书斋,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的文人大写意花鸟绘画。独开新境,别具匠心,探索艺术新形式的青花瓷作品。以及几十年不断沉淀研习、取法魏晋唐宋,自成一家面貌的书法自作诗词创作和手札。虽然多为小品,但画小天地宽、小品大气象,充分展示出了他的学术理想和美学追求,其绘画理念和创作思想在彰显写意精神的同时,积极开拓中国画的新境界,作品具有中华民族审美风范和现代意识。
北京广彩瓷博物馆馆长、一耕美术馆执行馆长、策展人邢之在前言中写道:观李国超先生此次展览作品以及其人其艺有几点感想:首先必须谈到他根植于中国儒释道思想和中华文脉的艺术观。宋代文豪苏轼有评价其表兄、振于当时,响彻后世的文人画家文同墨竹的名言传世:与可(文同)之文,其德之糟粕。与可之诗,其文之毫末。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皆诗之余。其诗与文,好者益寡。有好其德如好其画者乎?悲夫!借用苏轼此句诠释国超先生的艺术创作观念也是恰当的。国超先生治学诗文、书画兼修,在传统经史子集、诗文歌赋之大学,考据金石训诂之文字小学均系统学习并下过相当深的功夫,其艺术创作观念是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术创作是其修炼文人品格,终执大道的手段,并不仅仅把他看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的画家,所以此次展览展出书、画、诗、瓷几个题材作品也正是基于策展人对国超先生艺术观的认知而定的。其次,基于从于心,游于艺,志于道的艺术观来关照探求李国超先生的艺术本体创作就不难理解其在诗文领域下的功夫,并卓有成就,每每创作一幅作品,题跋内容都是根据此件作品的意境现场作诗一首,或古文几句,为作品赋予灵魂”,再加上其自成一家面貌的书法题写,更增加无限可观、可读、可赏之处。第三,国超先生虽然有深厚的传统根基,但是其艺术创作并非一味拟古,反而是在师法古人、师法自然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全球全国游历,不断借鉴姊妹艺术形式,入古又能出新此次展览展出的其山水写生小品,大幅主题创作、青花瓷创作均具有鲜明的时代气象,自家风貌,难能可贵。第四,国超先生其人有古贤遗风,但又非刻板老夫子,其人精通音律,乐于助人,极谦和、豁达、幽默、睿智,弱冠志于学,得齐鲁多位大儒亲授,少壮又游历东洋,见多识广,是难得的良师益友。此次展览是一场难得的学术品鉴展览,也是难得的向其学习的机会,值得期待!
同时,此次展览还是策展团队近年推出的艺道初心·当代中国画名家个案系列研究展中一场重要的个案研究展览。围绕李国超先生和他的艺术实践,做了艺术家学术体系梳理、推广,专题片制作,展览组织策划呈现、展览作品市场推广等几方面工作,社会反响良好。以艺道初心作为学术系列邀请展主题,就是要表现新时代艺术家始终遵循与坚守大道的初心、传递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创造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优秀艺术作品的信心和期待。  
出席人员:

展览顾问 /  储怀森  通州区委原常委、通州慈善协会会长

                 许胜永  燕郊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

展览出品人  / 陈一耕  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导师

主办单位代表  / 王永刚  燕郊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

策展人、主持人 /  邢 之  北京广彩瓷博物馆馆长、一耕美术馆执行馆长

策展人  /  高 磊  北京枫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    李国超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宋庄艺术家京剧研习社社长
出席研讨会嘉宾有: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留成 先生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生校外导师——鞠占圃 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腾 模 先生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长——孙本见 先生首都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何三宝 先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郑瑰玺 先生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郭建国 先生荣宝斋画院大写意花鸟画工作室导师——于世林 先生《荣宝斋》期刊特约编辑、佛学博士——周 晶 先生贵州省黔东南州副主席——杨秀泽 先生河北定州青年书画研究会理事长、古砚墨收藏家——刘风雷 先生中国美协会员——张玖之 先生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张天成 先生中国视协艺术家诗书画委员会委员——张 馨 女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网主编——萧 晗 女士北京圣融美术院导师——沈 青 女士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研修班导师——王 莉 女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张丽君 女士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研究会大风堂理事——王 敏 女士

参加今天展览开幕式的企业、机构和策展人代表有:

本次展览协办单位、京都青花馆馆长——孙学涛 先生本次展览协办单位、贵州王家烧坊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子阳 先生北京鑫天乐景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王玉彬 先生睿德轩创始人、睿德轩艺术馆馆长——陶良宝 先生千岳艺术教育董事长、千岳画室校长——田林峰 先生朝白云谷房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刚 先生藏臻美术馆馆长——张小玉 女士御宝嘉和(北京)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广利  先生
北京尚可文化科技公司——朱蔼洁  女士
观墨天下美术馆馆长——司倩倩  女士双英堂文化设计公司总经理——卞术春  先生著名策展人——爱 华 女士王家烧坊酒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  斯 女士本次展览执行人、时代鉴藏(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艺晨 女士本次展览执行人、时代鉴藏(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副经理—— 张一念 先生本次展览执行人、北京广彩瓷博物馆典藏部主任 ——闫东亮 先生本次展览执行人、一耕美术馆展览部主任——庞元松先生本次展览执行人、北京广彩瓷博物馆办公室主任、馆长助理——杨松 先生

参加今天展览开幕式的嘉宾还有:

鲁小元、王元皓、石文学、高飞、邓宝杰 、常振园、马 、司莹莹、郑凌燕、等 
还有曹平、张旭光、马胜利、刘新乐、崔树轩、熊晓东、李浪木、王春之、高殿霞、强雪云、邵建录、于明、刘亚萍、赵芮、等师友因为疫情原因不能亲临展览现场特地发来贺信。

 

研讨会现场

策展人、北京广彩瓷博物馆馆长、一耕美术馆执行馆长、燕郊艺术中心艺术馆馆长

   先生主持研讨会

展览顾问、通州区委原常委、通州慈善协会会长储怀森 先生发言
展览主办单位、燕郊高新区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王永刚 先生发言
展览出品人、中央美院客座教授、清华美院书画高研班导师 陈一耕 先生发言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张留成 先生发言
北京服装学院中国画专业硕士生校外导师鞠占圃 先生发言
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院长孙本见 先生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腾 先生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郑瑰玺 先生发言
荣宝斋画院大写意花鸟画工作室导师于世林 先生发言
首都博物馆书画院副院长何三宝 先生发言
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郭建国 先生发言
中国视协艺术家诗书画委员会委员张 女士发言
《荣宝斋》期刊特约编辑、佛学博士周 先生发言
贵州省黔东南州副主席杨秀泽 先生发言
北京圣融美术院导师
女士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书画研修班导师王 女士发言

本次展览协办单位、贵州王家烧坊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子阳 先生发言

本次展览艺术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河南安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宋庄艺术家京剧研习社社长 

 

李国超 先生致答谢词

现场抽奖环节、抽出六位现场嘉宾获得,奖品由王家烧坊酒业有限公司提供

媒体采访

陈一耕老师接受采访

张留成老师接受采访

鞠占圃老师接受采访

模老师接受采访

孙本见老师接受采访

郭建国老师接受采访

何三宝老师接受采访

张玖之老师接受采访

于世林老师接受采访

刘风雷老师接受采访

张馨老师接受采访

张天成老师接受采访

晗老师接受采访

杨秀泽老师接受采访

青老师接受采访

晶老师接受采访

敏老师接受采访

张丽君老师接受采访

张小玉女士接受采访

孙学涛先生接受采访

展览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