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首页
两河文化
国学类编
荷香香河
香河名人
关于我们
企业介绍
发展历程
荣誉资质
红木根雕
红木讲解
根雕知识
在售商品
大师手制
瓷器鉴赏
品玩紫砂
珐琅工艺
在售商品
书画空间
名家访谈
佳作鉴赏
在售作品
鬼市淘宝
大浪淘沙
新闻资讯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
张策研究
>>
《东方大侠张策》张策评传
《东方大侠张策》张策评传
来源:
|
作者:
靓涌轩
|
发布时间:
2021-04-21
|
3750
次浏览
|
分享到:
张策评传
李开平
张策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他离开我们将近六十年了。六十年来他的事迹一直流传在家乡及全国各地武术爱好者的口头上。但由于年深日久,他已成为我县人民乃至全国武术爱好者既熟悉又陌生的传奇人物。说对他熟悉,是因为他声名赫赫,远至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武术界莫不折服,早已享普国门之外,说对他陌生,是因为他生前身后从未有人整理撰写过他的传记,峡少系统完整的文字资料,他的盖世武功,生平事迹,只是留存在同辈人的记忆里,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对他的事迹均感“神龙见首不见尾”,无迹可寻。三年前,我们接受了市、县政协交给的搜集整理张策史料的任务,随即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张策的家乡马神庙村(今属武清县)的十几位老人,当年张策亲手创建的马神庙国术研究社的成员,特别是张策的孙子张庆友,张庆宗,还有张策弟子中唯-一健在的张以谦老人,掌门弟子韩占签的徒弟张岚、卢永成,得意弟子张殿华的女儿张敬贤,以及对北京武术界历史有研究的新华社记者、作家张宝瑞同志,和全国武术界知名人士李子鸣、王侠林等,亲赴张策师友王占春的故乡良乡采访健在的传人,并阅读了上百万字的武术史料。这些调在研究应该说是很浅近的,初步的,但就是透过这些资料,我们已窥见了张策的生平远远不是我们过去所知道的那么简单,而是波澜壮:阔、极不平凡的!中国武术,协大精深。对此,我们实属门外汉,但我们从采仿张策史料的过程中,被他巨大的魅力所吸引,所感动,决心竭尽驽马之力挖掘整现出他慷慨悲歌气壮山河的一生,以无愧于他故乡文史工作者无以旁贷的贵任。
鉴于所持资料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对张策的生平作一个简要的、轮阔的描述,甚至只能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从旁认识了解其人。
张策,字秀林,-八六六年生于直求香河县马神庙村(今属天津市武清县)。- 九三四年十月八日,病逝于北京,享年六十八岁。
张策的祖辈是从东北过来的旗人,满族。父亲张锦奎,是个哑巴,母亲赵氏,马房村人。张策是父母唯的一个孩子, 叔伯大排行为老四,后人称“策四爷”。一家人过着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
张策诞生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复杂的清末。就在他出生的前两年,即一八六四年,太平天国天京陷落,太平天国结束。从天京隐居到马神庙村的“金发笑和尚”和隐居到北京白云观、西山某寺的两个韩姓老道,都是太平天国起义军中的志士,对张策的思想都有直接简接的影响。张策四岁那年,即同治九年,在他家乡不远的天津暴发了震动朝野的“天津教案”。这是一起民众反对法 国教会的事件。民众打死一名前 米镇压的法国领水,并烧股了教堂和其他外国人的房空,在纷乱中被踩死的有十五个外国人和若干中国教徒。事件发生后,不但天津人心浮动,杜会秩序混乱,两且影响到京能附近以至外省各地。清朝当局和驻华的外国人员都感到十分震动。法国公使向清政府提出威胁,英、美、低、意等国也联合提出抗议,并出动军舰以示威。树庭派令直隶总督曾国游立即前往天津处理。处死民众二十多人,判处充军和徒刑的人数更乡。此后,直隶各地接连发生民众反抗外来侵略势力的斗争。再其后,国内还发生了中日甲午成争、庚子义和拳运动、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等大事件。这些他亲历的内忧外患,亲见的社会积弱现实,都是使他成为一个爱国武术家的历史背景。
张策诞生的村子马神庙,有着深厚的武术传统。人人习武练染,各个卿枪弄棒,尤共尼背及戳脚翻子和少林拳,人称“翻子窝”,“把式窝” 。此外,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民族矛盾深重的年代,必是武术兴盛的时期。清末民族矛盾激烈,北京一带武术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仅流传到现在的就有四百多种,并涌现了象杨露蝉,董海川、王占春、吴鉴泉、孙禄堂这样的武坛巨星,成为武术史上跟顶盛的时期之一。 这个大气候和小气候, 是张策得以成长为武坛巨臂一“臂圣”的社会背景。
张策七岁丧父、八岁丧母,幼小的童年,便失去父母的保护,成了孤儿,由堂叔张大相哺养。父母留给他的是几亩士地和三间板打墙的西厢房。由于他没有受到很好的语言培养,因而他是个结吧。这样的家庭遭遇,受人欺凌的痛苦童年,几次遭人加害的险恶环境,使他养成坚毅刻苦、忍耐谦让又不乏伙肝义胆,扶贫济困,视金钱如类土的性格。这也是使他发愤习武,以图自强自立的家庭背景。
张策的武术生涯大至是这样的:
他从小跟随堂叔张大相学习戳脚。戳脚又称翻子。以腿法多而著称。其特点是动作紧凑、迅挑、多变,发力充实,干净利索,刚柔相济。因其翻手动作多故名翻子,这是上肢。而戳脚多是用腿,如摆莲腿,趿子腿,后蹬腿,后踢腿,寸腿、点腿等。人常说:“手是两扇门, 全凭脚赢人”,二者合起来,就叫狱脚翻子。以后又跟随“金陵笑和尚”学二郎拳,少林拳黑虎点穴拳,五祖点穴拳,五猴通臂拳等拳术,以及刀枪、棍棒、鞭等器械。张策虽然没有念过几年书,但聪颖过人,悟性极好,学什么像什么,具有良好的武术天赋。加之刻苦用功,每夜三更起来操练,直到破晓,持之以恒。到十几岁时已是力大过人,武艺不凡的少年了。他和小孩闹着玩,能轻而易举地把一个大碌碡放到大树卡巴上去。村里宰牛,一张六七十斤重的湿牛皮要晒到房顶上去,几个人提皮架梯、手忙脚乱,张策见状,推开众人,说,“我一脚就把它踢上去!”说着,牛皮已经飞上了房顶,赫然摊开。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在张策少年得意之时,不料却在一次乡村比赛时输给了武清县的太极高手。武清县的太极因为受大名鼎鼎的李瑞东影响传带,因而根底较深。
李瑞东,武清县人,精于拳法和摔跤,刀枪棍剑无所不精。后拜杨露禅学太极,又拜龙禅和尚学五星椎,他把两者熔为一炉,自创一家新拳,名叫“太极五星椎”。他练拳时,浑身披挂铁币,打起拳来,依然潇洒自如,气不涌出,面不改色,可见功夫深厚。曾任袁世凯总统府的保镖兼武术教习。在家课徒甚众,常有武术高手云集,素有“小孟尝”之称。这是后话。
张策输给太极门之后,深知太极拳的厉害,因此寻机拜师学习。大约在张策十二、三岁之际,由于家庭内部原因,遭人暗算,因而愤然出走,他由武清县的太极高手张仪,外号“包张”引荐,投师到北京杨剑候的门下正式学杨式太极,一学就是二十余年(其间也到良乡拜陈庆老和尚学五行通臂)。
杨剑候,杨露禅之三子。杨露禅是在陈氏太极基础上创造杨式太极的第一人,在国内外影响极大。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早天,次子杨班候在抗击八国联军时壮烈牺牲于北京市通县。三子杨剑候,一八三九年出生,比张策大二十七岁。杨氏父子在一八五O年前后就到北京各王府教拳,与八卦掌创始人文安县的董海川同时代。那时张策还没有出生。杨氏太极真功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之说。相传杨露禅在一次 大雪封门时去拜会 一武术高手。 这位武术高手很做慢,在院子里展练而不给开门。杨露禅便把远处场院里的一个大碌碡挟过来顶在了他的门外,自己蹲到一边去抽烟。过一会,“高手”开门想看看客人走没走,没料到一个大碌碡滚了进来。“高手” 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原来这碌碡在远处的雪地里,而被弄到这里雪地上竟没留下一个脚印!这比“踏雪无痕”的功夫更胜一筹, 杨露禅之功夫由此可见一斑,而杨氏哥俩尽得其真传。杨露禅于一八七二年死去以后,杨剑侯就代父教拳。他功夫稳健,浑厚,且为人谦虚谨慎,提倡武德,从者甚多。张策十二、三岁拜师时,剑侯已是四十岁的中年,功夫正是炉火纯青。从此张策结束少年学习各种拳脚阶段,由博返约,转入专习太极拳阶段,直到三十二、三岁止。
张策所学的杨氏太极拳是在陈氏太极拳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动作匀缓舒展,刚柔大方。不仅拳路变化多端,而且器械有创新,计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竿子,太极锤、太极枪等。张策无不精通,并且尽得杨氏太极之奥妙。功夫进入化境。蝇子落在身上,他一发功,就能把蝇子弹到墙上摔成肉饼儿。讲个笑话:在北京看戏时,他发现有个小子偷偷地摸一个妇女的腰,张策悄悄地挪到这小子前边:小子又去摸时,张策往后一拱,这小子当即倒在地上起不来了,张策结结巴巴地说:就——就够——够他养几个月的!”有一个故事讲到张策的轻功:张策在香河城里魁顺馆吃饭,忽听远处传来两声枪响,徒弟门眨眼之间跑到了门外,回头一看,师傅不见了。原来张策就在这眨眼之间,早已飞到了魁星阁的楼上去了。楼顶距地面好几丈高,徒弟问他怎么上去的,他说“就我也不知道。这么高我怎么下去呀?”
张策学好太极拳后,回到家乡设场彼徒,全县设有四个武场即马神庙、城关、延寺、甘露寺武场,也曾兼任过县城师范学校武术教习。他的掌门大弟子韩占整就是这时期在马神庙收的。韩占签生于一八七一年,比张策小四岁。授徒的收入,是他主要的经济来源。他在家乡传艺不久,即三十四、五岁时,被通州道尹何歪脖子家请去当保僳护院,韩占鳌亦随同共事。
这一年,那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使入北京,有个通臂大家王占春抗击八国联军,在北京、良乡一带出了大名。张策的族弟来历也是武术大家,此时在北京看管皇家很库,找到了张策说,“你还练太极呢?北京可有个大名人,叫王占春,本领可大了,能上天摘星星!你何不去拜拜他去学通臂呢?”这样,在张岳的引暮下,张馆去拜会了王占春。
王占春,直求良乡人。精通五行通臂,奇门近甲之述,可谓出神入化,人称“臂仙”。他的师承关系是:师祖戚元敬。戚元敬就是明朝著名军事家、武术家、抗倭名将戚继光,字元敬。曾任蓟州督都同知16年,练兵习武,加强战备,传播了武术。死于1587年。他的后代精于老门海臂,善便杆子,人称“杆子戚”。(一说“杆子祁”,指祁太昌)。“杆子戚”传人陈庆,是个老和尚,良乡人,王占春开始从师陈庆。后依师嘱到北京白云观去投师道长韩屏山。韩屏山是太平天国时期的起义军将领,隐居白云观(隐居香河县马神庙的金陵笑和尚与韩屏山是朋友),与陈庆为师兄弟,通臂专家。起初韩屏山不接收王占春,后来,王占春偷看到韩屏山夜间在云集山房挥笔赋诗,诗是这样写的:
张楚深官断客樵,
长门无力锁阿娇。
满堂文武谁堪比,
遍地明君岂一曹?
暂把樊头存易水,
权将肝胆入黄巢。
放翁金错刀何在?
不斩奸邪恨不消!
韩道长写罢,痛哭不已。王占春暗想他一定是个爱国的志士,就回家把辗转传列他家的一把宝剑拿来献给韩屏山。韩一看是太平天国林凤祥将军的遗物,便收下了王占春为徒。原来,韩屏山就是林凤祥的部下。他引王占春为同志,教授了五行通臂学。不到一年,韩屏山因事远游,又把王占春引荐给了北京西山某道观一位道长。这个道长也姓韩,名字不知,隐居此间20余年,人称韩老道,是韩屏山的师弟。从此,王占春跟这位师叔学五行通臂达十八寒暑。仅通臂剑一项就把漫山遍野的成千上万的松柏通通穿刺透眼,功夫可见之深。王占春下山时,韩老道嘱咐他不可外传。
王占春破例把五行通臂拳教与张策,是看中他武艺超凡,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且为人宽厚有道德。又都是陈庆的徒弟,王比张大十几岁,感情甚笃,故平日只以兄弟相称,不称师父。两个人一道在通州、北京白云观、良乡、琉璃河等地切磋九载,王占春仙逝之后,张策巧遇王占春的师傅韩屏山。又受韩道长指点练功多年,张策已师承众家之长,尽得武术奥妙、通臂拳盖达到登峰造极之程度,不说绝后,也已空前了。
通臂,原名通臂猿,是模仿猴子动作创造的,也叫通背。其含义是神通于背。张策弟子张殿华解释日:“通者, 流通也,臂者,脊臂也。以内言之,先天之力由脊背发于两臂。以外言之,两臂此入彼出而相通也。此中手法,纯按金、木、水、火、土生克制化之理,故日五行通臂”。土门是最高的秘传,据说包括奇门遁甲这种隐身法。这种拳属武当派,初属家传,外人知者甚少。直到张策才广为收徒传播,影响巨大,因而获得“臂圣”之誉。其身段特点:拳似流星眼似电,身如蛇形脚赛钻,猫扑虎窜,猴闪莺翻,吞吐纵合,俯仰伸缩。拳法特点是:轻灵活级缈,冷弹脆快硬,柔软速疾巧,粘连绵沾随。打起来舒展大方,刚柔并进,随心所欲。起腿生风,出拳挟雷,真是威风八面,因而有百步神拳之称。是技击中高品位拳种。
张策又把太极拳融合于通臂,通臂太极合二为一,为创造“太极通臂”拳种之第一人,使自己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艺术境地,高妙不可测。
略举几个例子为证。
与孙禄堂比武。张策在北平时与孙氏太极拳创始人,武坛泰斗孙禄堂友善,管孙叫二哥。经常去什门,并一同在北平国术馆任教。当时馆长为许禹生。有一次张策带徒弟赵荫轩到孙禄堂家串门。孙禄堂今天兴致颇高,诚邀张策与之比武,张策数让谦退而不果,只好与之交手。众所周知,孙禄堂当时在大江南北名声极高,尤其是在北平,宗之者甚众。他的功夫极高,能在拉起的渔网里打拳,弹跳自如,如履平地,“仙人贴画” 在他来说是小玩艺,一弹指 发力,能把对手击出数丈之外。 张策对他很敬重。但说到功夫谁深谁浅,那又当别论了。于是哥俩过招比推手。孙禄堂一连进两招都被张策化解,孙禄堂接着进第三招时,双手乃致全身仿佛被张策牢牢吸住而对方的内劲已深深渗入自己体内,沾、连、粘、随儿经运转推话,张策突一发力,孙保堂当即被抛出敬丈之外,落在一把硬木椅子上,愣将椅子面坏。张策及徒弟赵芮轩连忙跑过去将孙禄堂扶起,连声道救。这时孙夫人也过来一.边安慰丈夫,一边嗔怪张策:“秀林呀秀林,你真行,你敢把你哥哥打成这样!”孙禄堂挥挥手说:“不怪秀林,不怪秀林,怪我目中无人!”后来,许禹生就把这只椅子拿到了国术馆,用铁丝绑牢,保存在北平国术馆了。这件事立即不胫而走,传遍了北平武术界。孙禄堂的徒弟尚云祥当时也在北平设场教拳,误以为张策把师父打了,下一步就该收拾到自己,于是偃旗息鼓,迁到上海去了。
吃夜宵。张策有个徒弟叫张殿华,武清县瓦务人,家住京津公路西侧。师徒俩感情很好,张策常常被请到家里来居住几日,共同习武。爷俩每天夜里练功,白天睡觉。练到午夜十二点要吃顿夜宵。到哪里去吃呢?到北京前门外门框胡同一个小混饨铺去吃。吃完回来吃茶,然后再练到天明,休息。怎么到北京去呢?跑着去!从瓦务到北京前门外100多里,跑去跑回,回来不误喝茶练功,其速之神,难以置信,然而这却是事实。张殿华的女儿张敬贤经常跟他父亲一块练,每天早晨都要从屋里扫出一簸箕砖面子,是他们练功时磨掉的。吃夜宵的事情都是她亲眼所见。张策跑起来是以肩带动手臂,以胯带动大腿,看上去似用绳儿拴着的四根木棍抡起来转一样,重心下沉,如车轮飞转。
刀削河南总督。张策保镖时到过河南。河南总督武艺高强,定要招见张策与之比武。张策从不以武压人,误伤无辜,百般无奈,只好上场与之一试。张策施通臂刀,几个回合下米便收刀下场了。河南总督说:“你怎 么刚比划几下就收场?”张策说:“你已经败了”原来,河南总督的衣服后背已被刀划得稀烂而未伤及皮肉,这功夫、火候令河南总督大惊失色,从此拜服。
张策有躲枪防身的绝技。这在卢永成先生的回忆中已有所记,这里不再重复。
一九一〇年左右,张策四十四岁,王占春死,张策在北京设场投徒。先在电话东局、南分局、后在电车公司、四面钟等处。去京的牵线人是香河县延寺村的罗小全。当时罗在北平电话东局任领班,管着一班接线生。接线生天到晚 坐着工作,需要体育活动才能保形身体健康,这样他把张策请到了北京教他们武术。同时兼琉璃厂陕西巷家古玩铺保镖护院。 这时他已齐身于武术名家之列,与孙禄堂、吴鉴泉、诸民宜、许禹生、纪子修、醉鬼张三、王乡斋、李瑞东每大家交往甚厚。尤与孙禄堂必情更好。大约在一九二四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张策五十八岁以后,张作霖从北京把张策请到本天任保镖并教他的两个儿子张学铭、张学思学拳。一九二八年六月四日,皇姑电事件时,张作霖被炸,张策便离开张作霖家,到奉天国术馆任教,“九一八” 事变之后回到北平。
张策在北平任北平国术馆教授。家住千面胡同。张策长子张殿英也在武馆任教习。张策此时仍兼张学良家的学师,每星期定期到张公馆教拳。
此前即一九二八年十月,国术家张之江在南京建立了中央国术馆,冯玉祥任理事,张之江任馆长,孙禄堂任武当门长,并举办首届国术考试。将介石也亲临国术馆视察。他见到孙禄堂,见其武艺精湛,便问:“象您这样功夫的武术家,全国有多少?”孙说:“我算什么?北平有个张秀林(此时张策在东北),那才是真功夫,比我高出十倍。打遍天下无敌手。”孙禄堂的谦虚也不是没有道理的。蒋介石主张立即邀请张策赴京任职,而张策未应。这里边有个原因:张策年轻时走南闯北,水土不服,肠胃经常生病,遂以吸大烟医治。渐渐染上嗜好,无法克服。到南京,抽大烟不方便,警方要查禁,于是谢绝邀请。而韩占鳌、周景海、周学伊、张殿华师兄弟四人背着师傅张策前往南京参考,结果各取得名次,但也负出了惨重的代价,周景海在比武过程中被人用暗器打成内伤,不久就死在保定了。韩占整回到北平后受到张策严厉训斥。
一九三三年夏,中央国术馆筹备第二届国术考。全国武术家云集,主办者再次诚邀张策赴京,任副总裁判长。张策只好赴任。张策不会写字,裁判时好的打“V”,环的打“x”以示评判。考试后张策即留中央国术馆任教授。徒弟后来成名者有吴图南、强云门,顾留馨,杜心武等。
吴图南是吴氏太极拳创始者吴鉴泉引荐给张策的。他在《国术概论》中称赞师傅张策道:“光绪初, 有张策者,字秀林,直隶香河县人也。精通各家拳术,为人慷慨好义,性谦和,闻陈(陈庆、引者注)之名,而往受业。未几,陈卒,复从师兄王占春说,切磋琢磨,历时九载,而技始成。山、陕、燕、赵之地,未有出其右者。其生平以刀法为最精。四方有名之士,每与之较者,刀必落地,而人与谈技击,辄以不会应之,从未见有得色也。后居北京,投徒颇多,如韩占鳌、周景海,强云门、王仲猷,皆其及门弟子也。
“著者(吴图南自称)于民国二十二年夏始遇先生於首都,畅谈刀法之理,妙不可言,恨相见之晚也。于是由吴鉴 泉先生之介绍,而拜先生之门。只因时间仓卒,仅学刀法之应用,未暇及于拳、剑、枪棍。至今忆及之,未尝不五中怅然也!”
强云门也从此成为武林高手,有著作《通背拳浅说)行世。一九三四年夏,张策因在南京吸大烟不自由,便辞去南京国术馆教授职,回到北平。同年(民国二十三年)十月八日,病逝于前门锦什坊街双栅栏寓所。享年六十八岁。
张策死时说:“我这回要挨大骂了。 我对不起这些徒弟们,他们都是骑瞎马呀,只有韩占鳌、周景海、周学伊、张殿华等八大弟子学到了我的一半”。表明对自己过早离世,未能来得及把自己的武术留给后人的惋惜。
张策没料到自己死得这么早。他的死因是由于徒弟们劝他戎烟,由于服用的药剂过量,引发了肠炎,拉吐不止,医治无效而死,给他每天送戎烟药的是徒弟叫王玉亭。药的名字叫铁刷子。行十月十日张策出殡。仪式规模盛大,轰动一时。 灵柩用汽车送到故乡马神庙附近的京津公路上。两名东北军校官持枪护送灵车。送葬者四百余人,尽是武坛名家和弟子。从公路到马神庙十几里远,全由弟子用六十四杠抬至基地安葬。后面十几辆大车载着送葬人徐行。当时哭声震野,悲声沸天。
十月十一日北平《民声报》刊载署名伊谁的报道,题目是《通臂专家张秀林之逝世》全文如下:
通臂专家张秀林之逝世
于生前曾遇奇人韩老道,其仙侠之流欤?
[本报特讯]通臂举专家张策字秀林,香河县人,精于技击,初有声于燕赵之间,壮年曾从拳术名家杨剑侯习太极举,与现任北平国术馆馆长许禹生为师兄弟。张策北走关外,南至齐鲁等处。
踪迹所至,声誉大振,晚岁曾于沈阳、北平等处,设馆授徒,以是桃李半天下,门人弟子散走四方,论者於张之技艺,均多表示钦佩。盖张之通臂举,已至登峰造极之境,虽国术界人亦多叹为不及也。年前张曾应首都国术界之聘,赴京教授拳术,未几返旧京。在首都时,与名拳术家吴鉴泉及褚民谊等相处甚得,至是张复闻名于大江南北矣!
今秋张因患腹泻卧病锦什坊街双栅栏寓所,延医诊治,来见效果,日前病突加剧,遵于八日逝世。国水界中人,无不为之悲悼。张有子二人,长子殿英、现亦任翠术教习焉。张宅于昨日(十日)接三,其弟子及国术家往吊者,达四百余人。闻张生前能以双手击人,当者无不披糜,直仆十教丈之外。其徒张翰臣在津设立国术通臂研究社,著有《通臂泰浅释》一书,于“源流浅叙”章中,于张之事迹颇有述及,原文咯谓:“通臂恭为武当宗派,当初属于家传,知者甚鲜,且历代相传,口授为多,故发明于何代何人,无可稽考,于有清中叶,有王占春先生,河北良乡县北黄新庄人,幼而好学,初拜旧都白云观一道长为师,道长盖通臂专家也,旋道长又引王先生至西山某寺,又谒一道长,谓先生日,此汝师叔,我因事远游,不克教汝,居此与汝师叔学艺可耳。
十八寒暑,艺乃大进,通臂之妙豁然贯通,而今人所不及者,身休处处练到,眼中可容指乱搅,若无事焉,脉胳能通能闭,胸腹能合能开,肩能仲能缩,仲者长一半,缩者使之无,动力者千斤之力不能移其身,灵巧处,夜中燃香于炉,以枪刺去,火灭香不倒,非炉火施青者,曷克臻此。道长年龄不可考,据山中老人云姓韩,人皆称韩老道。张秀林先生与王先生为至友,先从杨氏学太极拳二十余年,又从王先生研究通臂,磋磨九载,深得王先生之三味,平日以师兄弟称,王先生卒于清末,殁后二年,旧都有韩君者,晤王先生一面,韩不知其已亡故也,及张先生闻信,急访韩君,韩君始悉王先生去世巳久,相顾惊讶,咨嗟不止”云云。又张享年六十八岁云。(写真即张生前小影)
就在张策逝世这几天之内,他的好友,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在老家完县无疾而终。两颗巨星同时殒落。
张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鼻直口方,双目如电。他生前身后,人们无不赞扬其为人。
一是大义凛然的爱国之情。有一天,张策和几个武友在前门茶楼里喝茶,吃点心。茶还没品出个味来,就听楼梯一阵山响,走进几个人高马大的外国人,-一个个高鼻子,蓝眼睛,头发象牛舔得似的,又弯又亮。这几个大模大样来到张策的桌前,一一个 保镖打扮的洋人,伸出毛茸茸的大手在张策的眼前晃了晃,用半生不熟的中国话说:“去去 !这是我们经理的专座,给我们滚开!”张策眼皮都没抬,只当没听见,慢条斯理地品茶,气得那洋保镖嗷嗷乱叫,这时,跑堂的伙计-瞅阵势不对,一溜 小跑来到桌边,冲两伙人作了一个揖,笑着说:“各位别着急上火, 都是有头有脸的人,您看,这位是花旗银行的经理,这位是臂圣张策大师。”
那洋保镖一听这话,更气得气不打一处来,眼珠子瞪得牛卵子似的盯着张策:“噢, 臂圣,今儿个我倒要领教领教。”说着话,捋胳膊挽袖子的转到张策背后就要动手。张策仍然不动声色品茶。这洋保镖张开簸箕似的大手,孵住张策的脖领子,运足了气力,想把张策从座位上提起来扔到一旁去,哪知道,张策稳如磐石,纹丝没动,那洋保僳脸憋得紫茄子似的,终于力不从心,撒了手,站在一旁呼哧呼哧喘粗气。张策等他气喘匀乎了,这才转过身米,把略膊搭在那洋保镖肩上,说了声:“坐下吧!” 只见那洋保镖挺胸伸脖,玩命地挣巴几下,就象太阳下的雪人,慢慢地往下堆乎,最后成了一摊肉泥,堆在地上,旁边的几个洋人,长这么大头一回瞅见这神功夫,个个吓得魂飞魄散,扑通扑通都跪下了,磕头求饶。张策一松手,“就你这身馊肉, 喂中国的狗都不吃,给我滚一边去吧!”几个洋人站起来,头也不回,连滚带爬地跑了。旁边的中国人拍起巴掌,开心大笑,逗得前门楼子上的京油子都飞起米凑热闹。
二是视金钱如粪土。张策从东北回北平,张学良给张策开了一张两万元的支票,说:“先生把这笔钱收下 ,存在北平交通银行(意思是可到北平交通银行支取),作为晚年之需。”策先生接过支票,欲欲地撕了几把扔在地上说:“这是干什么 ?看不起我吗?”说罢挥手而去。
张策一生收入无数,但一生不置产业。至死时,家里也仍是那两间破土房。他吃住在各国术馆或徒弟家,云游四方,钱财随聚随散。一年冬天, 徒弟们给他吊了一身好皮袄,随即就被他送给了一个在大街上捉烂纸的老人。张策说:“这个 老先生我要接济到底。”原来,这捉烂纸的老人就是张策早年在杨家学太极时的勤杂工,后来老人流落街头。徒弟们又给师傅做了一件皮袄,他又送人。这样,这一冬天一共给他做了十二身皮沃,最后他也没落下一件。他就是这样的人。北平各大绸缎庄、饭庄几乎都有他的帐,都是熟人用过后记在他名下的,然后掌柜的冲他要钱,他无不慷慨解囊。
三是武德高尚,不轻易伤人,言传身教,精益求精。
城内有个武术家叫李振海,万辛村人,比张策年岁大,善使各种器械,人称“花刀李三爷”,劈挂通臂亦是上乘。《中国武太极通臂拳种,是通臂武术史上距今天最近的一.座无人跨越的高峰。他打破封闭保守、秘不示人的门户之规,广招徒弟,无论贵贱。传播技艺,德高望重,被誉为“臂圣”、“东方大侠”,他对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专家指出:“张策不仅是香河的光荣,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是毫不过誉的。
二、几个待考问题
关于张策生平的一些大端大节,目前还有一些问题 有待深入调查考证。
1.以义和团为代表的群众反帝爱国斗争对张策有何影响,他有何业绩?
义和拳在直隶、平津一带闹得轰轰烈烈,那时张策已三十多岁,身为武林好汉,并设有拳场,不可能没有任何事迹。查《义和团档案史料》有直隶总督欲禄、李鸿章等人给朝廷的电报、奏折,以及朝廷的回电、批示等,对活跃于此间的拳民非常恐惧,坚持查禁拿办。虽然也有区分练拳防身的良民与拳匪处之的主张,但执行偏严,多以弹压为主。因而统治者与拳民是严重对立的。再有,拳民与义和团对外国侵略者恨之入骨。张策的师傅杨剑侯、王占春都是抗击八国联军的英雄。至今良乡一带老人中还流传着王占春与徒弟、村民保卫良乡县城的动人故事。这些对张策不会没有影响。
2.据说张策上过几年私熟。但关于他的文化状况,却扑逆迷离。他孙子说,“爷爷上南京当裁判长时,因不会写字,评语没法写,只以画“✓”打“x”论好坏。”但我们在调查张策史料时却征集到了他在北平国术馆为自制拳谱作的序之手抄本。全文如下:
《五行通臂拳术谱》序
我自幼从师学艺,学五行通背拳术,初不知玄机奥妙,后数十年口诵心唯,朝夕研究,竞得其中之意, 知教求法,明理还源,发明此谱,实非依原谱所抄,□原谱日久年深,缺篇短字,故从新整理,以备后人抄录。
余将五行通臂拳术谱细心领悟,按照旧有五行运背谱各式各法分别研究,重订成册,以求实用,此谱是祖国遗产,以备传阅。人之一生苦乐悲欢,愁烦疾病,不时相授或不幸天折,难终天年,或遇疾病章而医药奏效得庆更生,而剪弱残疾苟延残端,一生乐趣尽扫地矣。余性好奇,幼年喜闻人谈讲武侠小说,投师学艺,枪刀剑戟,无所不学,历练数载,仍觉无益,不免舍之,去京西白云观投名师指点,传授五行通臂拳术,加以细心研究,方知拳术之奥妙也。绝非镜花水月,亦非慌言,余考之纯系一本生理学、发挥人之美感,增强人之体质。身体建康。大之对人可以强筋壮骨,有益于养气,起到非常作用。研究经验之结果,能使人周身气血通顺,筋脉骨节处处舒畅,体建心强,肌肉坚固,五脏六腑自然□□灵通,盖人内部坚强,人力充佩,作气足,气作胆壮,遇敌不慌,作战不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虽处枪林弹雨,而不惧也。关于谈琴之技,□其法混元一气,无影无形,观敌之神情,察其动静,或进或退,或虚或实,或刚或柔,刚柔相济,缓急相通,敌人一见作心虚神离,手忙脚乱,自然战胜敌人也。关于击法之道,动静如阴阳,使敌人难测,伸手如迅雷,使敌人难防。击势用智而能战胜万人,用奇用妙,巧以拨千斤,施以奥妙无穷之法,用临制人,可能百战百胜,希武术爱好者百日坚持锻练,多做工作,身作健康,延年益寿,这是唯一的好办法。
河北香河张策子北京国术馆序。
按:此文的原件,引者来曾见过。现发表者系转录于他人之手抄件,其中鲁鱼亥豕,或以讹传者必不可免。此序是否确为张策所作,尚待明者细考。题目为引者所加。
3.张策在南京国术馆的活动是一生中的高峰,然情况未窥一二。
一九九三年二月,第四稿
文章转自香河县政协文史资料《东方大侠张策》,以后诸篇同上。
上一篇:
《东方大侠张策》忆我师张策先生
下一篇:
香河:打造现代高端产业聚集区